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两会房地产界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 关注疫情后行业复苏与社区建设

作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3 12:46:52

摘要:今年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提案议案有,建议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国家住房市场监管机构、建议放宽港人内地置业条件等方面。

两会房地产界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 关注疫情后行业复苏与社区建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2020年全国两会上,房地产行业的代表和委员们建言献策,《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中发现,今年房地产行业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内容丰富,与往年不同的是,面对今年的疫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也聚焦在防疫体系建设、疫情期间的社区治理、疫情后对中小企业扶持等方面。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提案议案有,建议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建立国家住房市场监管机构、建议放宽港人内地置业条件等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建立完善建筑机器人政策标准体系,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杨国强在提案中指出,目前,建筑行业传统粗放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施工安全风险大、生产效率低、建设成本高、科技含量少,行业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越来越弱,“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加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对传统建筑企业的开工和生产带来较大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零接触、智能化生产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筑机器人,像生产汽车一样准确地建房子,不仅可以让建筑工地实现零伤亡、高标准、好效益,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子的安全和质量问题,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大量成本。但我国建筑行业要加速应用建筑机器人产品和技术,亟须解决当前政策体系不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未建立、监管机制不健全等主要问题。

对此,杨国强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研究制定覆盖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和应用全流程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对人工智能与建筑业的深度融合进行有效引导,在基础研究课题、产业培育和测试应用等环节提供税收、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打通产学研用转化环节,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二,完善建筑机器人行业标准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建议由行业权威机构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研究团队、专家学者、骨干企业等力量,尽快建立建筑机器人建造的产品技术、施工管理、验收检验等标准体系,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市场化应用。

第三,引导建筑机器人快速试点试用,协助推广经验证后的产品、技术及设备。鼓励建设一批建筑机器人产业基地和示范项目,为快速试点试用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化设备提供场景和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欧宗荣:

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欧宗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这场全民抗疫斗争中,基层社区作为防控第一线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也折射出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存在不少短板亟待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机制化的任务依然艰巨。

对此,欧宗荣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加快引育人才,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对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在待遇和负担上做好“加减法”,要在待遇上做加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等级绩效薪酬制度,提高薪酬待遇。要在负担上做减法,规范督察检查考核,切实为社区“松绑减负”。

第二,构建协同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要理顺物业服务企业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的关系与协作方式,将物业服务纳入到社区网格管理体系,共同建立问题协调处理机制,充分发挥协商议事和矛盾纠纷化解作用;要注重发挥公益类社会组织的支持补充作用。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打造“现代智慧社区”。政府部门可加大对社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改造治理的财政投入力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强化社区物业管理物防、技防、人防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各方主体数据共享,打造“智慧社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促进基层社会现代化。

第四,完善法规体系,为社区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现行相关法规中,针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因应机制短板亟待完善。同时,要更多注重地区差异、发展差异及个体差异等具体因素,引导地方政府健全完善符合各地实际的社区治理规章制度。

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 放宽港人内地置业条件

林龙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自规划以来, 实现在一个湾区、三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多元制度格局,三地在不同层面进行了优势互补,当中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和商机。香港、澳门以及广东九个城市同处一个湾区,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方面各有优势,各具特色。

林龙安指出,大湾区近日虽然推出多项惠及港人于内地生活、工作的政策,如果再进一步推动上述各地在各个层面的彼此紧密合作,推动湾区一体化发展,必将产生协同效应和放大效应。基于以上背景,大湾区必须通过推动更多便利措施,促进创新、加强人才流动,才能为实体发展注入强大新动力。

具体到住房方面,林龙安提道,住屋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便利措施虽然放宽了港人在内地置业,但仅限首套,而且在按揭方面亦未能做到全面放开,而且部分市更加设有限购的政策,对于工作地区置业的青年人有较大程度的阻碍。虽然部分地区已经推行共有产权房,将港澳青年纳入可申购范围,亦有年龄等不同类别的限制,而且推行的地方和数量不多。

林龙安建议,可酌情放宽港人于大湾区内购置一手物业或二手物业,并放宽港人于内地第二套物业按揭的条件。共有房屋亦应放宽申请条件,例如取消年龄的限制等等。

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

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

姚劲波准备向2020年全国两会提交三份书面建议,聚焦“进一步稳定就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做好线上职业技能培训”“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等话题。

姚劲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加速蔓延,国内外因素叠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下降,一些中小企业由“复工复产难”到“找订单难”,甚至出现“复工复产即破产倒闭”的情况。因此,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用工及融资成本,成为“稳就业保就业”的重要手段。

对此,姚劲波提议,进一步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积极推动灵活用工等新模式,有效分担企业用工成本;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需求。

关于企业降低公积金和社保缴纳比例的建议,姚劲波指出,疫情下的中小企业复苏,面临的最大困难就在于“入不敷出”,成本特别是人力成本高企,收入减少。因此,建议一方面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降低社保缴纳比例,如养老保险参照厦门、深圳等地做法,全国范围内企业缴纳比例统一调整为12%或13%。降低比例的同时,积极拓展社保基金其他收入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莫天全:

建立国家住房市场监管机构,维护“房住不炒”良性环境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销售过程中,房企、中介机构等集中度越来越高,有形成寡占市场结构的趋势。”莫天全指出,在新房、二手房市场,都存在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的情况,部分二手房市场,比如北京,最大的中介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50%,很容易形成对房源和客源的垄断,影响房价和市场透明,破坏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当行业良性竞争局面被打破,就意味着垄断机构有收费和对房价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对控制房价非常不利,各种费用会不断升高,最终受害者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购房者),不利于贯彻落实“房住不炒”的指导方针。

莫天全建议,组建国家住房市场监管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调控全国房地产市场,预防部分城市逐渐形成的中介机构高市场占有率的垄断格局,加强对寡头企业监管,保障行业回归到健康有序的竞争中来。

同时,建立全面的国家住房市场监管制度,让国家住房市场监管机构有规可依、有法可依,让所有住房市场的参与者,都能够不仅受到监管,而且得到支持和保护,保障住房市场的充分良性竞争,杜绝住房市场垄断势力的出现,确保“房住不炒”,房价有序,住房交易费用合理。

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工商联主席梁静:

充分发挥物业行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梁静在提案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社区第一道防线,全国超过10万家物业服务企业,近千万物业从业人员始终坚守防疫防控一线,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在服务区域开展环境消毒、疫情宣传、外来人员摸排登记、信息上报等相关工作,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基层应急管理力量的不足,在“保安全、重预防、查隐患、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物业企业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还存在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责任边界模糊、防疫物资紧缺等突出问题。

具体梁静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明确责任边界,建议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通过加强指导、立法授权等方式,明确特定时期物业服务企业可根据政府的安排做好小区封闭、居民出入管制等紧急处置的权利。

第二,强化政策支持,建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通过采购、征用或补助的方式,合理征用物业服务企业储备的防疫物资、组织物业从业人员开展防疫防控。紧急调集物业从业人员进行排查、登记、上报等超出物业服务合同范畴的工作时,按照规定给予合理报酬;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加强协调指导,建议将物业管理纳入属地联防联控体系,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调度保障序列,妥善解决企业物资、人员、资金问题。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卫生防疫指导,指导企业制定防控标准、工作程序、防护规范。物资保障部门要统一调配相关物资或提供物资采购渠道,保障物业服务企业防控物资供应。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