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评级机构看法各异 2010年中国银行业谨慎乐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中华 北京报道
世界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对评级对象看法多为一致,但是,对于明年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却出现了3种不同的看法:穆迪看好、惠誉担忧、标普谨慎乐观。
12月15日,惠誉评级公司在北京发布报告称,对明年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谨慎,并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展望维持在较低水平。目前,在惠誉A-F的评级级别中,中国银行业的评级展望处于D级。而在金融危机中没有受到伤害的国有三大上市银行的评级展望处在D级。
惠誉的中国银行评级主管兼高级董事朱夏莲对记者表示,中国银行业明年可能还会面临下调评级的压力,上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另一家评级机构穆迪则在10月末对国有四大行采取多项评级并确认其它9家商业银行的评级。并且把7家中国商业银行的评级展望上调到正面。
标准普尔的银行分析师廖强对《华夏时报》表示,目前,标普没有重新对中国的5家银行评级,而是确认了中资银行的评级结果。“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跟我们早期的判断和未来的展望一致,所以我们只是确认了银行的评级。目前,中国工商银行的评级处于正面展望,并且调升的机会较大。”
美国的三大评级公司对未来中国银行业的态度各异,有看多也有谨慎,但是评级依然都处于跟银行实力不相符的水平上。而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经过次贷危机,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受到质疑。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断向好,2010年,中国银行业的良好发展还是可以预期的。
评级机构观点各异
评级结果受到议论
在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及时制定经济刺激计划,为了配合刺激计划的实施,今年银行业也放出了天量信贷。截至11月末,人民币新增贷款为9.21万亿。正是为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危机的信贷成为了评级公司担心的关键。
朱夏莲认为,中国银行业如此庞大的信贷增长规模必然会对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造成压力,并形成对未来贷款质量恶化的担忧。报告中称,2009年中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因为飙升的信贷增长而受到相当大的压力,并且商业银行可能会在2010年加大对次级债的发行力度。
朱夏莲还认为,中资银行和监管机构在2010年的最大挑战将是如何在资本恶化加速的情况下平衡不断快速增长的信贷。
廖强指出,从负面角度来讲,2010年,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依然会保持强劲的水平,进而资本金会有一定的压力,并且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也会面临着压力。
但是惠誉在报告中也认为,在西方银行试图重获昔日地位的同时,中资银行已相对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最近的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中,处于评级较低的中国银行业安然度过了危机,而在美国,具有较高评级的金融机构却不断传来噩耗。
标准普尔的银行分析师廖强认为,虽然2010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比较复杂,但是银行业还是有回旋的余地。
正面来说,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性能力是很不错的。首先,国内的息差水平还是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外有些国家的高息差是建立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的,目前,国内还没有通货膨胀。高息差可以帮助银行吸收资产质量下滑带来的损失。其次,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改善,经济增长给银行带来大量非利息收入的机会。
廖强还分析道,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的利用率比较低,即使发生风险,也影响不大。“综合上述的一些原因,我们也维持了先期对5家中资银行的评级。”
而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结果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西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认为,国内好多机构对这些评级并不看重。惠誉用一套财务模型来衡量中国银行业,并得出机械的结论。而且评级机构也经常制造言论,对市场以及投资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国泰君安银行分析师伍永刚认为,这些评级结果会有多大的影响,要看这些评级机构是否如实地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情况。
明年中国银行业
依然可期
在经济危机中,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了坚挺的形象。虽然在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处于一个较低的增长水平,但是中国宏观经济不断好转,银行业也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扭转负增长的局面,有些银行的增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指出,现在中国银行业处于最好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恢复,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可以保持在8%以及更高的水平。虽然明年中国外需依然比较脆弱,投资的高增长也不会再出现,但是,宏观经济的不断向好是中国银行业的一个利好。其对惠誉在2010年有下调中国银行业评级的压力感到很无厘头。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作为银行业的大管家的银监会也传达了会议精神,引领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质量,并且加强监管,有效防范银行风险。并且银监会还要求商业银行推进贷款管理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并且对已经发放的贷款进行风险排查。
付立春认为,银监会明年推进贷款管理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也是对银行业的一个利好。商业银行也会更规范地控制自身的风险,并有节奏地调整自身的信贷投放。而在明年商业银行没有更大业绩压力的情况下,会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控制。从各种情况看,明年商业银行的良好业绩是不成问题的。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