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财政赤字化争论的两个前提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5-20 15:01:09

摘要:在我国新冠疫情基本好转、外围需求几乎塌陷的形势下,争论的不应该是是否赤字货币化,而是如何加强财政和货币的配合,形成合力。

财政赤字化争论的两个前提

冉学东

最近关于财政赤字化的争论非常激烈,上周末的一个论坛可谓针尖对麦芒,这次争论主要背景是新冠疫情后为了避免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欧美国家央行再次实行QE。而国内则是财政收入下滑,财政收支缺口加大,财政资金运用受到掣肘,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直接阻碍了进一步财政扩张的步伐。

这背后论争的焦点是财政货币化到底会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认为,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长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压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反对财政赤字化的论者其实也是这个观点,担心恶性通胀。

但是国内同意财政赤字化的人却看到,2008年后欧美国家大肆量化宽松,印钞放水,通胀不但没有起飞,而且求通胀而不得。国内这几年货币发行增速不低,但是除了猪瘟引发的供给冲击之外,基本上物价也还处在通缩的边缘,非常符合目前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MT)。

赞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我国现在的货币存量达到208万亿元,是2008年的4倍多。这期间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可见现在的通货膨胀机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央行扩表的方式,适度地购买国债,形成新的政策组合,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但需要破除传统观念。

刘尚希所提出的的确是目前货币政策的一大难题,大多数中央银行都在超发货币,但是的确没有发生通胀,为什么不可以财政赤字化?这是反对赤字货币化的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当货币的演变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后,尤其是中央银行出现后,中央银行提供的仅仅是基础货币,绝大多数流通的货币是商业银行的派生货币,这种货币只有商业银行有信贷行为才可以产生。这就是华尔街金融危机后,欧美中央银行通过量化宽松后向市场提供大量基础货币,但是货币存量并未增加太多的原因。因为经济停滞,经济交易中难以产生大量的信用,实体经济中消费和投资需求不高,商业银行也没有动力贷款,所以最终货币存量并不高。

中国的情况其实也类似,本世纪初,自从加入WTO,中国经济转向出口导向,形成双顺差,外汇涌入我国,央行为了维护汇率和物价稳定,发行大量货币购买外汇,由于经济需求高,这些基础货币成为商业银行大规模信贷的基础,货币存量大幅增加,但是由于实物交易也相应巨量增加,经济中并未出现大规模通胀。

2014年后,随着经济转型,大量外汇流出,为了应对新局面,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向市场提供基础货币,比如各种再贷款再贴现的工具,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货币余额很高,但是M2增速一路下行,也并未出现恶性通胀,甚至有通缩之虞。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而言,不论是财政部发债还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最终都是政府的信用打进经济内部,用来支持消费和投资。这些都是中央政府加杠杆的行为,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当企业和居民部门加杠杆动力不足时,政府加杠杆,本来就无可厚非,只不过加杠杆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并非不能实行财政赤字化,关键的问题是效率。对于财政而言,不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货币化,资源能否以现代财政的形式投入有效公平的实体经济中,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给经济加动力的目的,这才是关键。

比如,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是否单单是一个体制问题?这样认识问题显然是过于简单化,有多少资金投入到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而对于银行业而言,最近多年来,中央多次要求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有限的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房地产行业,银行业利润显著高于实体制造业,制造业空心化严重。金融业一直在高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但是实际成效到底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我国新冠疫情基本好转、外围需求几乎塌陷的形势下,争论的不应该是是否赤字货币化,而是如何加强财政和货币的配合,形成合力。

比如,财政能否加快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公共财政在支出方向上能否以民生领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弥补市场失灵,做市场主体不愿去做的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