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乐于牵手私募基金 外资行涉股产品趋向“保本”
本报实习记者 路晓丹 北京报道
今年7月,受金融危机影响,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禁股令”,然而,为了满足高端客户的投资需求,新规定为“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留下了私人银行一条投资渠道。
随着市场的回暖,股票性理财产品又一次引起了投资者的兴趣。目前,在银行可以买到的涉股类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私募类基金宝产品;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一对多”专户理财
VS券商集合理财
对于青睐公募基金的客户,“一对多”专户理财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是个好选择。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在于仓位灵活,不受公募基金的仓位限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资门槛和募集规模。“一对多”产品投资门槛通常为100万以上,而集合理财产品一般只需要10万元人民币。在募集规模上,专户理财有200个客户的上限限制,募集资金有5000万的下限限制,总募集规模一般在5亿以下;而集合理财产品的规模更大,光大证券阳光3号首发规模高达16亿。
中国银行理财顾问对记者表示:“一对多”产品相比集合理财产品,风险要更高,但产品管理的专业度也更强。适合资金量更加充足,风险承受能力更高的客户。
私募类基金宝
门槛50万元
目前,私募类基金宝产品只发行了两款。一款为光大银行发行的阳光私募基金宝,起点金额为50万,投资于5只阳光私募;另一款为邮政储蓄发行的创富金种子优选投顾理财计划1号,起点金额为30万,同样设置了5只子信托。私募类基金宝产品的最大优势在于分散投资和优选投顾,由银行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特征将产品募集资金在5个私募基金子信托间动态配置,以分散风险,实现收益。
另据某私募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现在已有多家银行和该私募接洽,拟发行私募类基金宝产品。
外资行涉股产品“保本”
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外资行涉股类理财产品的主要品种。这类产品主要投资于与标的股票挂钩的债券和期权,以标的股票的表现来决定收益。据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分析,投资此类产品应该关注标的走势与预期市场状况是否相符。作为组合资产分散风险,这类产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类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概率很小。不过,即便是挂钩股票,外资行的结构型理财产品都有保本或者部分保本的趋势,这是外资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被曝零收益后的反应。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