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二次创业,被迫转型不放弃口罩生意,稳健医疗这次上市稳了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2-17 19:40:11
财富八卦,八卦财富,财富人物,我们今天关注做“棉花生意”的李建全。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蔓延,很多企业措手不及,但李建全的稳健医疗,看起来不是这么一回事。
2019年12月20日,稳健医疗取消了在湖北召开年终高管会议,改为视频会议;2020年1月10日,动员口罩车间380人,春节不休假,生产N95口罩、外科口罩和护理口罩;2020年1月20日,再动员两家全资子公司全员春节不休假,生产防护产品。
大家看看这个时间线,怪不得评论区的网友表示,“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惜鸭子不能说”、“猜准了时点”、“还是企业家市场嗅觉高”。
1、一朵棉花做生意
李建全是湖北黄冈人,1978年从湖北对外贸易学校毕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国营医药进出口公司作为外销员,交易以棉花为原料的医用敷料。
由此,李建全与棉花结了缘。
后来,李建全从国企辞职下海经商,1991年创建稳健医疗,生产的就是以棉花为原料的医用敷料。从没有生产线的小作坊式外贸公司,到在湖北建立生产线,李建全用了10年时间。
也因为选择了这一步,中国外贸起步的红利,被他吃到了,在“医用敷料品”这个行当,稳健医疗做到全国前三。
在这个过程,李建全发现,一些医用纱布出现了线头或者绒毛,造成伤口感染的问题,因此琢磨研发一款纱布的替代品,也就是全棉水刺无纺布技术。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认证标准,这项技术没得到医用市场认可。对李建全来说,大笔的研发资金花出去了,但无法获得收益。
2、二次创业“全棉时代”
花钱不能打水漂。如果医用市场走不通,民用市场是不是一个契机?
在这个基础上,他改变了市场方向。他发现,国内的卫生类的厂商对这种产品很感兴趣,过去棉花大多被用在衣服和被子上,在日用品上用的少,如果入局日用消费棉制品,也许会“变废为宝”。
56岁的李建全开启了二次创业--全棉时代。
事实就是,从2010年开始,第一年,李建全开了20多家店,亏了3000多万;第二年,接着开17家店,亏了4000多万,第三年,再开30家店……到了第4年,李建全大概开了八九十家店,关停20多家,累计亏损近2个亿。
屡屡碰壁之下,他改变了打法,跑去玩电商,才实现转亏为盈,2018年把公司收益做到了30亿。
后来他自己总结,做到这一步,一是能吃苦耐劳,是他们那代人的特质;二是坚韧不拔,这不仅体现在对事物的判断,也体现在个人或企业遇到困难时的态度。
3、再度获益医疗行业
兜兜转转,这次的李建全,可能又要回到医疗用品的行当。过往的积累,都成了今后的财富。
2020年春节,稳健医疗加班加点,生产口罩,数据显示,从2019年12月20日到2020年1月26日,稳健医疗生产了1.089亿只口罩、11.47万件防护服。算下来,平均每天的口罩供货是286万只。
要知道,工信部的苗部长,去天津调研口罩等防控物资时,说了一个数据“当时的产量是一天800万只以上。”
稳健医疗是不可能日产将近300万只,那可是超过全国三分之一的产能。只能说,原本的存货派上了用处。按稳健医疗公告中的说法,“春节期间我们生产的口罩几乎90%供应给医院”,公司对医院发货为3140万个,因此公司至多每天生产80万个。
剩下的缺口,应该都是存货派上了用处,大概估算至少在2500万个左右,在这个疫情横行的时候,稳健医疗真的是做出了一个企业对于一个社会、国家最大的贡献。
日前,稳健医疗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招股说明书,将于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这次申请上市是稳健医疗二度冲刺IPO。2016年,李建全想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但上会时公司未通过发审委审核。
那么,这次疫情蔓延,李建全当机立断做出的决策,说不定能帮稳健医疗顺利上市。
作者:水皮杂谈工作室
编辑:梁银妍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