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李奇霖:疫情对经济和政策的影响

作者:李奇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2-04 12:27:25

摘要:今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考虑到第四次经济普查的影响,GDP增速仍然需要达到5.6%左右。由于上文提到的和SARS时期几个不同的因素,疫情结束后,逆周期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

李奇霖:疫情对经济和政策的影响

李奇霖

所有的金融资产走势都建立在宏观经济基础之上,因此理解疫情如何影响经济,以及未来政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对疫情影响经济的判断,一个很自然的做法是以史为鉴——对比SARS的影响。尽管我们认为简单对比分析意义不大,但SARS的经验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确定性的结论。第一,疫情冲击更多是短期的。SARS主要影响的是2003年二季度。本次疫情防控采取了严厉的区域隔离政策,非湖北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数连续3日低于1月31日的761例,意味着隔离政策是有效的。钟南山院士等专家估计,疫情高峰可能会在未来10到14天出现。在没有出现病毒变异等尾部风险的情况下,预计本次疫情的影响主要在一季度;第二,疫情对服务业和消费的冲击更大。2003年二季度,一到三产的GDP增速分别为1.7%、11.3%和8.7%,相比于2002年四季度增速分别变动-0.7%、+1.1%和-2.6%。疫情结束后,第三产业GDP增速也回升得更慢。分需求来看,SARS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小,两者的增速整体是在上升的,对比之下消费受到较大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03年3月的9.3%下滑到5月的4.3%。

屏幕快照 2020-02-04 上午11.22.35.png

2019年春节黄金周餐饮、旅游和电影票房收入15247亿元,从高频指标看,本次疫情对这几项消费都有明显冲击。春运前13天旅客量同比增长2.4%,但武汉封城后旅客量开始锐减,1月24日和25日同比分别为-2.5%和-28.8%。2019年大年初一电影票房收入14.85亿,而今年大年初一锐减至181万。

在上述两个确定性之外,SARS如何影响经济的经验,参考意义可能有限。一是本次的应对措施更为及时、更为有力,比如湖北各地市都“封城”、全国有20余个省市延迟一周开工,意味着对经济的短期冲击相比于SARS可能更强烈;二是经济各主体杠杆率上升后,应对停产、停工和停收的能力,和SARS时期明显不同。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3年是商品房市场起步阶段,全年投资增速为29.7%。但当前房地产投资处于下行阶段,各个融资渠道都较为紧张。1月26日中国房地产协会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这无疑会加剧中小房企的现金流压力,从而改变房企的投资、经营策略。如果疫情发生尾部风险,部分偿债压力大的房企,投资甚至可能会从迟到变为缺席。对经营依赖收入性现金流的企业、工资收入和工作时长关系较大的人群而言,停产和停工也会影响到投资和消费意愿;三是疫情对中国内需的冲击,也会对出口形成负反馈。2003年处于加入WTO后外贸红利释放的初期,全年出口增速高达34.6%。目前市场对出口的讨论集中在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是否会纳入疫区。我们认为即使是后续纳入疫区,对出口的影响也很有限,因为WHO是按省市为单位列入疫区的,而并非以国家为单位。在采取了强力的区域隔离政策后,即使列入疫区,本次大概率也只有湖北省会被列入,而2018年湖北省的出口仅占全国的1.37%。对中国出口影响更大的,在于相比2003年,中国经济体量在全球的占比快速提升,从2003年的3.61%上升到2018年的15.84%。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疫情冲击内需的同时,也会通过进口渠道影响到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增长,进一步又会对中国的出口形成负反馈。

屏幕快照 2020-02-04 上午11.22.47.png

今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年,考虑到第四次经济普查的影响,GDP增速仍然需要达到5.6%左右。由于上文提到的和SARS时期几个不同的因素,疫情结束后,逆周期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我们认为,今年季度的GDP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需求端加大逆周期调控,一是基建稳增长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可能的措施包括提高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政策性银行对基建项目配套融资加大贷款支持等;二是在“全面落实因城施策”框架下,预计更多城市将放松限购、限售,房企融资监管也会边际放松;三是加大消费刺激,主要围绕汽车和房地产竣工产业链消费两条线。财政政策方面,本次疫情发生在两会之前,为根据疫情发展情况调整相关财政目标预留了时间。由于疫情冲击,赤字率目标可能提高到甚至突破3%,新增专项债额度大概率会突破30000亿,针对疫情冲击的地区和行业,也有可能实行定向税收减免。(原文有删节)

(作者为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