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张茉楠专栏 | 中美贸易协定签署背景下的长短视角

作者:张茉楠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0-01-16 22:37:37

摘要:短期看,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署具有十分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长期看,中美之间的利益博弈仍具长期性和复杂性,“局部脱钩”也继续深入展开,中国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张茉楠专栏 | 中美贸易协定签署背景下的长短视角

张茉楠

正如贸易战很难分出谁输谁赢一样,一份贸易协议的签署及其未来的潜在影响也难以分出真正的“胜负”。短期看,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署具有十分积极的建设性意义,但长期看,中美之间的利益博弈仍具长期性和复杂性,“局部脱钩”也继续深入展开,中国需要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双方都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目前已确知信息看,双方为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都向对方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例如,中国同意向美国采购更多农产品,以及允许美国银行与信用卡扩大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取消原订2019年12月15日起对1560亿美元中国输美货品加征15%关税,9月起对约1200亿美元中国货品加征的关税、税率从15%降至7.5%,维持对2500亿美元中国货品加征25%的关税。中方取消了原本将在同日生效的报复性关税,包括对美国制造汽车征收25%关税,这体现了双方为缓和贸易冲突、降低贸易战强度的共同诉求。

为此,中美分别发布了《中方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声明》,以及《美中贸易协议的事实清单》两个文本。其中涉及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

将“不确定性”变为“相对的确定性”

关于谁输谁赢的争论意义不大。事实上,旷日持久的贸易战随着1月15日中美正式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有所降温,这对双方而言似乎都是一场“胜利”,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第一阶段协议终止了贸易战继续升级给中美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过去24个月以来,中美之间“相反”的策略形成了不断恶化的正反馈机制,不断放大两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美国主动挑起贸易战,对中国实施惩罚性关税,而中国作为回应发出反击也对美国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这导致两国关税呈现“螺旋式上升”,世界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外溢至世界其他国家,从而严重破坏了全球经贸关系的正常往来。根本而言,贸易战到底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格局无外乎有两大重要机制:一是中美双方为规避加征关税对成本的冲击,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冲击;二是通过直接减少双边贸易规模来降低增量风险。前者可能导致中国的部分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而后者的冲击则是对全球贸易的收缩和经济的紧缩效应。

根据IMF最新预测,全球经济2019年的增速将下滑至3%,并将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增速。全球经济景气放缓从制造业进一步传导到服务业,贸易战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因素。而比贸易战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因此,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的签署就深化贸易领域双向合作、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安排、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特朗普不确定性”,给全球投资者以“相对确定性”的预期,这也有助于企业规避不确定性投资决策的风险。从美国角度看,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为了“短暂有限的获益”,付出了“深远的实质性代价”。

中美结构性问题解决有望进入“快车道”

首先扩大对美商品和服务进口将有助于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无疑,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是第一阶段协议中的重要内容,中方强调将“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增加从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进口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将按照市场化原则和世贸组织(WTO)规则,按需要,在能源、制成品、服务等领域扩大自美进口规模。例如,中方将增加对美国乳品等农产品以及能源产品进口等。

其次,扩大市场开放是中国迈向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根本利益诉求。事实上,中国新一轮市场开放更具自主性。去年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对外开放五大措施: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平等待遇、大力推动经贸谈判。中国奉行“一诺千金”,这五点已经基本兑现。而第一阶段协议中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产业政策、国企改革、营商环境等问题从长远来看都会加速中国全方位制度型开放的步伐使得中美结构性问题解决进入“快车道”。

第三,中美博弈格局的背后“市场之争”。当今世界竞争更趋激烈,摩擦更趋频繁,归根结底是“市场之争”,这将极大地考验各经济体的韧性。而注定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将会成为全球的“稀缺资源”,靠开放的市场“勾住”全球投资者。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相对降低,世界各国也随之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这也说明实际上中国在成为制造业大国之后,中国也是一个全球最具潜力的一个大市场。未来中国可以运用的巨大的战略优势就是开放型的市场。无疑,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影响深远,迈向高质量发展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就提出,中国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未来中国将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周期看,中美“局部脱钩”仍继续展开

从长周期的大国博弈视角下看,中美之间的利益博弈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摩擦与波折也将是常态。就目前而言,第一阶段的协议如何落实、如何评估、未来如何推进并启动第二阶段贸易磋商等问题都存不确定性风险。中美能否在2020年真正达成全面贸易协定仍悬而未决。对于全球能否重回正常秩序,我们并不十分乐观,WTO上诉机构停摆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此外,中美的“局部脱钩”还在展开,特别是在科技领域,美国从白宫、国会到政府商务部、国务院等部门,通过立法、外交施压等方式,正试图削弱中国自主创新的体制优势,打压中国高科技领军企业成为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中美“科技脱钩化”进程正在展开。2018年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出口总额约为对外贸易总额的30.7%,出口商品里工业品占比超过90%,而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比也超过了30%,这也使得美国垄断全球技术的情况“越来越不普遍”,美国开始动用国家力量出手来维护美国的垄断利益,这将从很大程度上分割中美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密切联系,加快全球产业板块的重构与分化转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向高质量经济体和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也势必导致中美两国未来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会更加常态化、激烈化,市场必须为新的国际环境做好充分准备。(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程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