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金融科技迎战下半场

作者:朱丹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2-28 08:47:02

摘要:然而,金融科技在重塑金融业新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

金融科技迎战下半场

朱丹丹

金融科技发展顶层规划出台、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纷纷落地、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这一年,金融科技热度不减。

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此前指出,金融科技的创新,已经成为金融业、金融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不过,本报记者也注意到,由于技术因素带来的风险似乎也越来越多。

对此,苏宁金服集团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金融科技存在以下几个风险,一是风险快速传导;二是用户隐私风险;三是还有数据安全风险。

而这也引起监管高度重视。比如监管部门查处一批违规滥用个人敏感信息的大数据公司;发布《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规则》;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等等。

李伟亦表示,金融科技创新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持牌经营,金融科技本质是金融,因此只有持牌机构才能通过金融科技提供创新的金融服务产品,科技公司可以通过提供技术的支持、技术解决方案等方式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参与金融科技的创新。二是坚持依法合规,金融机构必须依法合规管控好新技术创新应用带来的隐患,确保创新不偏离规范。三是坚持权益保护。

金融科技掀热潮

对于金融科技来说,2019年不得不提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央行在8月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下称《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孙扬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的发布,将结束目前金融科技发展的无序状态,有利于构建多层立体的金融科技发展体系;避免了金融科技行业很多重复建设,鼓励大家发展特色的、面向具体的领域和场景的金融科技,而不是大而全的发展。

与此同时,本报记者也注意到,2019年,银行、互联网巨头以及一些创业公司等纷纷加码金融科技。

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纷纷落地。5月8日,工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科技在河北雄安新区正式挂牌开业;5月16日,北京银行宣布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北银科技正式成立;6月13日,中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中银金科在上海正式挂牌开业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成立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数量至少10家。

此外,互联网巨头今年来也在加码金融科技。12月16日,阿里巴巴、蚂蚁金服与工行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聚焦金融科技、打造开放生态;京东数科也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力,重点包括推出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JDD T1、智能资管科技平台JT2、信用卡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等。

“在中国,一个多层次竞争、共同发展的金融科技生态正在形成。银行系创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逐鹿市场,巨头系对外科技开放赋能行业,创业系突围中小行探索新方向。金融科技大势所趋,并且在金融服务实体脱虚向实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零壹财经方面指出。

而随着流量红利时代结束,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进一步融合,金融科技进入了“下半场”。

“金融科技必须进入下半场。金融机构将不局限于上半场对互联网流量的追逐,金融科技要实现从纯线上到线上线下相融合,从弱金融到强金融的转变。”京东数字科技CEO陈生强表示,在金融科技下半场,不管是银行、保险、证券还是基金,“科技能力”和“开放能力”是金融机构的两大核心能力,“科技”驱动金融价值链的风险管理和效率优化,“开放”借合作伙伴的力量打开服务边界。

孙扬也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金融科技在过去一些年的发展,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层面发展,比如云化数据中心、分布式数据库、软件定义网络、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未来的发展路径将从基础设施支撑向驱动业务增长和促进生态合作发展。”

他认为,驱动业务发展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提升用户体验,这方面主要是通过部署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提升用户接入服务的便捷性;另一个是通过数据中台、精准营销、智能投顾、线上贷款系统促进金融服务更精准融入用户生活场景中去,促进业务增长;第三个方面是将加快开放银行的建设,促进金融机构和更多生活服务平台的融合,将银行开在平台上,离用户更近,让银行链接更多的场景;第四个趋势是物联网金融兴起,物联网技术将帮助金融机构穿透到贷款底层真实情况,如仓储、物流、生产等,提升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小微贷款安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严监管防风险

然而,金融科技在重塑金融业新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

正如李伟此前所指出,如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的新产品、新模式,在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

孙扬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金融科技存在以下几个风险,包括风险快速传导,现在大部分的金融服务都在线上,尤其是场景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都线上无缝对接,如果有金融风险发生,会传导得非常快;用户隐私风险,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生物特征如指纹、人脸、虹膜和声纹等,在金融机构和技术服务商之间流转,这些信息比个人数据更为隐私,这些数据的泄露更为严重。

“还有数据安全风险,开放银行会开放很多接口和信息给场景平台,这方面会有一些我们没有预想到的数据泄露的风险,一些目前的大数据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有可能会有泄露个人数据的风险。”他还进一步指出。

而本报记者也注意到,今年来,监管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比如鉴于近年来,一些大数据公司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违规越界采集个人信息,今年部分地区监管与警方加大对第三方大数据公司的整治力度,多家大数据公司接连被查等等。

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更是发文表示,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一时之间,业内直呼中国版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终于来了。

李伟日前表示,虽然没有把“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叫做“监管沙盒”,但与其他国家的“监管沙盒”有很多相同之处,都秉承包容审慎监管的理念,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个风险可控的真实市场空间,支持金融机构对创新产品进行探索和实践,及时发现、规避产品缺陷及风险隐患。

孙扬亦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启动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是个大好事,监管给予金融科技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的创新试验空间,在技术成熟之前让风险受控,这就既能让创新快速发展,又能减少带来的风险,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