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中信泰富不对等合约或藏隐情

作者:宁国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2:13:00

摘要:中信泰富不对等合约或藏隐情

中信泰富不对等合约或藏隐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宁国强 北京报道

    多年来“做人低调,赚钱高调”的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本周一引爆了一颗“市场核弹”。
    该公司宣布,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截至10月17日总损失已经超过150亿港元。
    而中信泰富股价一日便“遭遇腰斩”,10月21日,该股股价当日暴跌55.10%,次日,虽然荣智健和中信集团对该股进行了少量增持,但股价仍再次暴跌24.69%,而恒生指数22日的盘中最大跌幅一度达到1002.76点,跌幅6.67%。
    与此同时,因为同样受“澳元资产遭受损失”消息而跌停的中国“双铁”齐发公告,中国中铁损失近20亿元,中国铁建损失3.2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事件的教训,在于进行同类海外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其他国企上市公司应及时加强公司监管,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魔鬼交易
    10月20日,满头白发的荣智健在香港召开的记者会上为此事代表公司董事会向投资者致歉。
    中信泰富同时公告称,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引咎辞职。
    荣智健之女——今年36岁的集团财务部主管荣明方则亦卷入其中,因而受到“调职降薪”的处分,此间尚有香港市场人士对荣明方对签订外汇合约一事是否知情提出质疑。
    然而荣智健的道歉并未消除该事件的继续扩大,香港证监会宣布已对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外汇合约交易展开调查。
    据知情人士介绍,今次中信泰富所买的杠杆外汇合约,正是赌博目标为汇价的变种Accumulator。这一类产品于2007年开始流行,但是随后因2008年上半年股市持续暴跌,损失便如雪片般累计。因该产品的对象主要为职业投资人,因而被界定为有能力理解产品的风险和销售条款,故而即使形同“赌局”,也难以对簿公堂。
不对等合约引出仗义执言
    中信泰富称,其交易对手包括花旗集团、汇丰控股和法国巴黎银行。相关银行人士表示:“有关产品专门出售给机构投资者,他们应该熟知风险,而迄今为止,该行也未有就销售累收外汇票据收到投诉以至负面信息。”
    中信泰富披露的信息显示,该公司持有的澳元合约到期日为2010年10月,当每份合约达到150万-700万美元的最高利润时,合约终止。中信泰富手中所有的澳元合约加起来,最高利润总额不过为5150万美元,即这些合约理论上的最高利润合4亿多港元,接盘外币的数量却可能超过四五百亿港元。
    合约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但自从今年7月升至1澳元兑0.98美元高点以后,澳元兑美元汇率最近几个月已大幅下挫,目前约为1澳元兑0.69美元。
    据与荣家熟识的某著名市场人士表示:“荣先生是在香港赤手空拳打拼多年的实战派,但中信泰富却签下这样风险明显不对称的合约,其中有什么隐情实在令人难以想象。我认为真该告那些签订这些合约的银行,证监会同样应查查这些银行是否也存在什么不当手段。”
质疑方向直击企业监管软肋
    据一位关注此事的市场人士透露,质疑之处主要表现在两点:“按照目前的情况看,中信泰富在企业管理上,虽然有公司制度,但确实有很大问题。其一,诸如这样的公司决策,理应经过由5-6人组成的投资委员会集体决定才行;其二,对于大于1000万美元标的的项目,理应必须通过荣先生的批准。所以目前中信泰富将责任归咎于荣明方的上司——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等人的个人行为,尚不足以消除市场的全部疑惑,相信随后会有更多情况爆出。”
    另外,据曾在澳洲证券业工作多年的一位市场人士分析认为:“近月来仍看多澳元,令人疑惑。”他认为:“这段时间,美国次债危机的全面爆发使得市场对于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因此澳大利亚依靠出口资源的经济,难免受到波及,而且澳元已经强势很久,这样澳元走弱的可能性大增,再结合合约本身中,盈利可能最大不过几亿美金,却可能面临几百亿美金的损失风险,合约盈利与亏损风险的严重不对称,中信泰富竟从事这种交易,这本身也让人疑惑。”
    这位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在发现问题后便立刻坚决止损,或许也不会造成上百亿元的亏损。但是他对于“替罪羊”的说法表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处于漩涡中心的荣家并不是一般的家庭,既不缺少财富,也不缺少声望与名誉。从合约来看,公司内部有人涉及内幕交易。”
    有市场人士认为:“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在港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应加强对于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的监管。否则将可能因为一两个人的失误,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他认为,可能有类似投资项目的其他公司,不妨也趁此机会,及时自检潜在的投资风险,同时让“定期体检”成为一项“奔赴海外大潮”上市公司可以落实的制度。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