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扶贫助残可持续发展的“长春样本”:善满家园开启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11-13 11:13:00

摘要:胡艳萍无疑是成功的,并非是因为其白手起家开创了一片事业,而是因为其以坚定的信念创造出爱的奇迹,她用实际行动展现着人间的大爱,用信念为智障人士开辟出了一块有尊严的天地。

打造扶贫助残可持续发展的“长春样本”:善满家园开启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

胡艳苹与“捡”来的智障孩子们载歌载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长春报道

京城的红叶正当时,长春却已早早进入了“天寒地冻”模式。

11月12日,由中国残联组织的中央媒体记者组走进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烧锅镇的“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这里生活着52名智障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捡”来的。

与记者组同行的还有“善满家园”的创始人胡艳苹,当我们从大院进到室内的时候,十几个正在自娱自乐的智障孩子们呼拉一下的全围了上来,她们一边叫着“妈妈”,一边争相拥向胡艳苹,有的直接钻进了胡艳苹的怀中。

“每天这样陪着他们,看着他们每个人都快乐地生活着,我就有了动力,他们就是我的全部精神支柱,有了他们我觉得很幸福。”胡艳苹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被托养人的衣食住行全部免费,不过,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东西,他们渴求得到社会的认可,渴求用劳动找到尊严。

那么,是什么促使胡艳苹“捡”流浪者成瘾?她又是如何在不接受一分钱社会捐助的情况下,实现“善满家园”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智障人又是如何通过劳动找到尊严的?

“捡”回来的家园

1990年,17岁的胡艳苹只身一人从农村老家来到长春火车站摆地摊,生意越做越红火,胡艳苹开起了大排档。火车站附近的流浪儿童、智障人士都跑到她的排档前讨吃的。不论年龄、性别,胡艳苹对前来讨饭的一律给予,大排档俨然成了“免费食堂”。

WechatIMG983.jpeg

胡艳苹“捡”回来的第一个老人——赵凤元

1992年,一位因突发癫痫而不省人事的老人倒在她的摊位前。老人名叫赵凤元,没有家人,还身患癫痫且频繁发病,生活不能自理。那时,她的生意才刚刚起步,没什么积蓄,为了节省每月雇人看摊儿的200元钱,胡艳苹宁肯自己天天晚上住在地摊旁的临时帐篷里。但她不忍心看老人再这样吃苦遭罪,一咬牙给老人租了间房,并悉心照料。时光一晃到了2000年,胡艳苹结婚了。一年后,她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可是,孩子出生后不久便被确诊为先天性智障,短短7个月,孩子便离她而去。

当时胡艳苹近于崩溃,她说:“那时候我也很迷信地想过,到底是不是因为救济智障儿童,导致了我自己孩子也是智障。这个问题如梦魇般纠缠着我,导致每天不想吃饭,晚上不敢睡觉。”

经过半年多的恢复,胡艳苹的精神状态逐渐正常起来,在重新打理生意的同时,她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停止对智障儿童的关心。1个、3个、10个……胡艳苹收容得越来越多。

丫丫就是那时候被捡回来的。据记者了解,丫丫的实际年龄应该已有30多岁,但看上去不过十岁的智商,而这些智障孩子被捡回来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甚至名字,为此,高兴、快乐、吉祥、恭喜……这些美好的词语成为了胡艳苹为她们起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了胡艳苹的一种期望,她希望他们不再被叫做“傻子”,可以骄傲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至于年龄,她们统一都是18岁,生日则为被捡回来那天的日期。

失去至亲的胡艳苹曾消极地认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然而,上天在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让她成为更多孩子的母亲。

2010年,为了给她所收容的孩子们更好的环境,胡艳苹自己出资在吉林省九台市建立了善满家园智障人康复托养中心。中心面积超过上千平方米,有寝室、食堂,还有手工室、活动室、图书室、音乐室。智障孩子们有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同时,胡艳苹也拥有了更多的家人。

据记者了解,胡艳苹“捡”回来的第一个老人是入驻善满家园的第一人,如今,赵凤元依然快乐的生活在这里。

“我今年72岁了,在这里好吃好住的,癫痫已经基本痊愈了。不过,我要在艳苹家生活一辈子,这女儿还得给我养老送终呢。”赵凤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笑得合不拢嘴,他表示,这里的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同样都把这里当成家,大家一起种菜吃,一起把家收拾的更好。

没说几句,赵凤元就着急的离开了,他说,家里有间屋顶有点漏,他要去推点彩钢自行修补。

据记者了解,1992年至今,胡艳苹先后救助收养了100多名智障人,他们中有50多人已经被家里接回或康复重返社会,还有50多个智障人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善满家园。

打造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

智障人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是后天造成。胡艳苹发现,单单给他们一个家还不够,智障人同样可以通过康复得到更好的发展,甚至可以上学、就业。

最初,胡艳苹带领着这些孩子们进行串珠训练,但是,很快被孩子们否定掉了。其中有孩子表示,“妈妈,您整天让我们坐在屋里串这些,还不如出去让我们拔草。”为此,胡艳苹开始带着他们进入田间地头,教他们认识哪些是草,哪些是菜,哪些可以拔,哪些要留下。孩子们认真的学着,此后,善满家园的菜园子再也不用除草剂,全部都是人工除草。

“智障人做事一根筋,你只要教会他,就会做的很好,一根草都不会给你留。同时,也正是因为家里大部分都是智障人,所以,我们也不买除草剂等这些化学物品,否则,稍不留神他们就会给你喝掉。”胡艳苹说起这些时满脸的幸福。

20几年间,胡艳苹由一名地摊摊主,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企业家,同时,她仅凭一己之力承担起了“善满家园”所有的日常开销,从没接受过外界一分钱的捐助。

“我是带着孩子们改善生活,带着他们寻找自我价值,而不是带着100多号人要饭。”胡艳苹表示,她希望孩子们可以走向社会,给予了智障人士有尊严的生活甚至是事业,同时,寻找一个善满家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WechatIMG991.jpeg

综合服务中心的残疾人在学习柳编技术

“妈,咱开个餐馆,我当经理,我能帮你。”被大伙称为“梦经理”的孩子,是撺掇胡艳苹开餐馆的“功臣”。2015年5月19日,全国首家智障支持性就业实训基地——阿甘餐厅正式开业。阿甘餐厅营业面积6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余人就餐。阿甘餐厅所用食材大部分为智障人农疗基地生产,这里是为智障人士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的一个爱的平台。不一样的餐厅,一样的爱,残健同行。12位通过岗前专业培训的智障人士成为阿甘餐厅的员工,负责传菜、清理、搬运等各种工作。

2016年,胡艳苹又在善满家园的基础上,建立了“阿甘村”运营新模式。阿甘村占地面积18公顷,村里设置了农疗、商疗、工疗基地,修建了鱼塘,饲养了鸡鹅等。2017年,善满家园创建了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创孵示范园”对残疾人进行精准定位、精准培训、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现有实训项目13个,创孵企业8家,累计培训255人次,是一种可持续、可放大、可复制的全新模式。

至此,善满家园打造了集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托养于一体的残疾人扶贫助残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并与今年5月14日成立了九台区善满家园残障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通过以教育为引领、培训为手段、就业为目的、康复为保障、托养做兜底的运营模式让更多的残障人士和贫困家庭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WechatIMG989.jpeg

徐国辉骄傲的介绍着他的作品

就在记者组去的前几天,柳编组49岁的肢体残疾人徐国辉刚刚拿到3000多元的销售收入,这是他设计和编制的“农家院”等柳编工艺品卖掉后得来的收入,在此之前,他从没有想过,坐在轮椅上的自己,还可以自力更生。

据记者了解,综合服务中心年培训计划残疾人学员500人次,现以培训学员120人,培训中心在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接送、培训、就业等服务的同时,还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周边村镇进行“送教下乡”活动,对农村残疾人进行扶贫助残政策宣传与普及,了解基本情况,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参加培训,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

胡艳萍无疑是成功的,并非是因为其白手起家开创了一片事业,而是因为其以坚定的信念创造出爱的奇迹,她用实际行动展现着人间的大爱,用信念为智障人士开辟出了一块有尊严的天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