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沱牌改制幕后台资浮出 王永庆家族入川密洽借壳

作者:张旭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20 21:35:53

摘要:11月18日,在引进德隆改制历经挫折6年之后,沱牌集团改制将再次启动,而这次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将成为沱牌曲酒(SH600702)的实际控制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 旭 北京报道

   11月18日,在引进德隆改制历经挫折6年之后,沱牌集团改制将再次启动,而这次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将成为沱牌曲酒(SH600702)的实际控制人。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沱牌集团这次拟引进台湾台塑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其中台塑集团旗下的威盛电子将是此次与沱牌集团合作的主角。
    悬念终于揭开,沱牌集团凭借这次台资注入,体制桎梏破除后,或将迎来新的发展。
威盛集团拟重组沱牌集团
    沱牌集团作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与五粮液(SZ000858)、泸州老窖SZ000568等其他四家相比,沱牌集团在资产规模、经营管理和品牌印象方面,都远远逊色。
    接近沱牌曲酒高层的人士透露:“沱牌集团这次重组,拟引进的对象是台塑集团,比较确切地说是其旗下的威盛集团,双方正在谈判,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而一旦谈判成功,沱牌集团的实际控制人射洪县国资委将向威盛集团出让控股权,威盛电子将成为上市公司沱牌曲酒的实际控制人。
    不过,由于双方守口如瓶,目前射洪县将会向威盛电子出售多少股权,出价多少尚未透露。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双方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接触,而且谈判也进行了很久。
    沱牌集团的改制重组一直是波折不断,从2003年开始,一直没有实现好的结局。
    2003年10月16日,持有沱牌集团100%股权的射洪县政府与江苏兴澄集团、广州索芙特、德隆国际、北大未名集团四家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书,拟向上述企业出售沱牌集团的控制权,并得到了四川省政府的批准。但接下来,德隆系的轰然倒塌,让沱牌集团重组戛然而止。
    2008年4月29日,射洪县政府拟再次启动对沱牌集团进行资产重组,但是随后由于汶川大地震等事件,不得不延迟。
    而此次与威盛集团的谈判,无疑为其重组改制提供了契机,整体改制再次提上日程。
“借壳”A股上市
    作为台资在大陆的企业,威盛电子重组沱牌集团将是台资首次介入国内白酒行业,但其醉翁之意实际上在于上市公司沱牌曲酒。
    据悉,到目前为止,沱牌集团共持有沱牌曲酒31.85%股份,为第一大股东。
    接近沱牌曲酒高层的人士透露,威盛电子接手沱牌集团后,也就成了沱牌曲酒的大股东,威盛电子更看重沱牌曲酒这个“壳”,有意借沱牌曲酒实现在大陆资本市场运作。
    该人士表示,威盛集团有意将自己在大陆的电子产品业务注入到沱牌中,借壳上市。当地政府很支持,双方已经进行深入的谈判。
    据了解,成立于1992年的威盛集团是台湾主要的集体电路设计公司,目前为全球三大芯片厂商,仅次于英特尔和AMD,三分全球芯片业市场。董事长为台塑集团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
    据了解,威盛集团目前在台湾本土有一家上市公司威盛电子(简称VIA ,2388),在大陆,有威盛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
    如果威盛集团重组沱牌集团成功,其将成为第二家在大陆借壳上市的台资企业。之前的今年2月份,台湾液晶面板厂商中华映管重组SST闽东(000536)获批,将其在大陆的资产注入SST闽东,将实现A股借壳上市。
    该人士表示,前一阶段,威盛电子董事长王雪红到大陆,低调造访沱牌,双方进行了密切的会谈。
    对于威盛集团借壳沱牌曲酒上市,沱牌曲酒证券代表周建表示:“母公司改制不会牵扯股份公司,是否确定投资者不是很清楚。目前母公司那边资产审计核算还没有做。”
管理层或变相MBO
    如果威盛集团重组沱牌集团成功,随着威盛集团在大陆的电子业务板块的注入,沱牌曲酒也将摇身变成电子科技股,酒类业务将会退居次席。
    据了解,当威盛集团的电子业务板块注入到沱牌曲酒后,沱牌曲酒的酒类资产将会剥离出来。
    上述接近沱牌曲酒高层的人士透露,这块酒类资产置换出来后,将会最后出售给沱牌曲酒的管理层,届时,沱牌曲酒的管理层将成为实际控制人。
    不过,作为二线白酒企业,沱牌曲酒的发展由于受困于大股东体制的问题无钱投入,在品牌和业绩上,均落后于川酒五粮液、泸州老窖和水井坊。其推出的高端酒品牌“舍得”难以与五粮液、老窖1571和水井坊相抗衡。
    而其三季报显示,1-9月份,沱牌曲酒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同比减少16.6%;净利润4537.32万元,同比增长10.6%,基本每股收益0.1345元。
    或许,威盛集团进入后,摆脱资金和体制桎梏的沱牌曲酒将会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