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金融观察:CPI和PPI剪刀差扩大 货币政策宽松空间有限
林晓
10月15日公布的CPI超出市场预期,达到3%的通胀分界线,此前大多数人的预期都是2.8%,这个通胀是2013年12月以来首度突破3%,尽管最主要是受非洲猪瘟引发的猪肉以及替代品价格的上涨,但是通胀形势也不能忽视。
此次通胀上行主要由猪肉和替代品涨价贡献,畜肉影响CPI上涨约2.03个百分点,其中猪肉影响了1.65个百分点,贡献了55%。非食品同比从1.1%下降到1.0%,核心CPI同比维持在1.5%。可见,如果没有猪肉价格的上涨,目前的CPI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与目前PPI的通缩形势相应。
从PPI来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材料价格是通缩的,反应了整个行业明显的需求疲弱。9月PPI环比0.1%,同比-1.2%,CPI与PPI裂口扩大。
国内目前经济的下滑主要还是受房地产调控加码,几乎每一次房地产严格调控都伴随的是经济低迷,这是由于房地产是信用创造最主要的部门,由此带动的产业链非常广阔,由此拉低了整个经济的信用创造能力,影响了投资的需求。
另外,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出口下行。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9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8%。其中,出口12.48万亿元,增长5.2%;进口10.43万亿元,下降0.1%;贸易顺差2.05万亿元,扩大44.2%。9月当月,进出口总值2.78万亿元人民币,下降3.3%,外贸形势创近几年最低水平。
PPI和CPI剪刀差扩大,意味着钢铁煤炭等原材料行业利润受到挤压;而食品饮料、农林牧渔相关行业仍可能受益于结构性涨价,包括剪刀差扩张带来的盈利空间提升。
未来这种状况能否持续,关键看CPI增速,此次CPI增速上涨,主要是受猪肉价格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近期由于政府采取多项举措维护价格稳,目前已经调集多批次冷冻储备猪肉投放市场,进口猪肉力度加大,近期猪肉价格涨幅放缓。从环比来看,9月份猪肉价格上涨19.7%,涨幅已较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
但生猪低存栏量、叠加年底为春节备货等因素,四季度猪价仍可能环比上涨,价格涨势趋缓需等待补栏逐渐完成。有研究机构认为,本轮猪周期始于2018年中,已历时1年3个月,已上涨141%,根据2年左右的上升周期及本轮周期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过快下滑,可能要到2020年下半年迎来价格向下拐点。
有机构测算认为,年末几个月,猪肉价格大概率还将在3%以上,由于春节错位影响,有可能突破4%。如此高的通胀和持续时间,意味着在一个不短的时期里,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不能如同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那样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冲目前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可能更需要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而货币政策陷入到类似通缩的两难境地,面对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必须放松货币政策,比如降息等,但这会引发通胀更快上行。由此可见,至少在猪周期拐点显现之前,中国货币政策难有大动作出台,宽松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很小。
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之下,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物价的掣肘是未来金融市场最大的影响因素之一,中美利差有可能收窄,而美元处于上涨强势周期,人民币可能跟随美元升值,这也是今年来外资持续配置人民币债券的一个原因,这将进一步拉低影响中国的出口需求。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