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智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赵岩 王慧 北京报道
编者按:
2009年全球经济依旧在困境中徘徊。在投资拉动和产业振兴规划的刺激下,中国经济明显表现出率先复苏的迹象。
对于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企业来说,2009年无疑是一个变革之年。企业必须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生存、竞争和发展环境,必须以变革的勇气突破传统寻求新的价值增长。
面对“后危机”时代,伴随着复苏与振兴步伐的加快,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博弈中审时度势找准定位?如何在复杂环境下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如何抓住巨大的本土市场?国际化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海外并购策略?如何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如何创新商业模式?
马云、李东生、郭曼、冯军、陈峰等等,这些《华夏时报》往届CEO高峰论坛上的获奖企业家,并没有在经济危机的重压下倒下,而是将危机当成企业不断升级的机遇,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做了重大调整,使得企业在危机中稳步前行。
在11月21日—22日《华夏时报》主办的2009年(第三届)CEO高峰论坛上,姚景源、樊纲、王健林、沈文荣、刘永好、向文波等政界、学界和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寻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智慧。
危机始终存在,而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正在考量着这些中国企业家的经营智慧。
马云:
经济危机是一笔“财富”
早在去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就在国内率先做出“过冬”的预判。马云在一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电子邮件中告诫他的同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困难时期,“我们准备过冬吧!”马云此言一出,盛夏时节“过冬论”的探讨成为最热的话题。后来事实证明马云是对的,这个冬天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一家企业要面对的冬天。
今年2月,马云带领集团10位高管,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马云表示,目前全球经济衰退期正是阿里巴巴扩建公司团队的良机,计划将美国员工规模扩大一倍,期望在美国市场获得更多的订单。
“对我们而言,经济危机是一笔‘财富’。”马云在旧金山表示,“危机使得公司能够从硅谷那里挖来优秀人才。从硅谷招聘优秀工程师来中国,以提高阿里巴巴的市场竞争力,阿里巴巴为准备全球扩张和赢得更多的海外用户,我们已经准备了两年,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在美期间,阿里巴巴派出的10倍高管与8家美国IT公司进行积极的接触,这其中就包括了EBay、亚马逊、微软等全球顶尖公司。而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业务、淘宝、电子支付、阿里软件、雅虎口碑等业务,恰为多方提供了巨大的合作空间,以及多种合作方式的可能。
同期,马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发表主题演讲,在马云看来,这次的经济危机将缔造全新的商业文明。“利用互联网,利用这次经济危机,对全世界的企业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机会,重塑商业文明,让企业回到商业原则的基础: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重塑商业文明,建立机制、环境、生态链,促进开放、分享、责任、透明、公平的商业环境。”
事实上,阿里巴巴正在努力帮助中小企业抵御经济下滑。在过去的几个月内,阿里巴巴正在增加会员数量,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2009年投入3000万美元进行海外推广,从而为中国出口企业提供更好的业务平台。
“淘宝最重要的不是商业模式,不是收入,我们还要限制淘宝网的收入,淘宝网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创造出100万的就业机会。”马云说。
郭曼:
市场低迷应加速扩张
在一季度财报公布的当天,航美集团CEO郭曼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封亲笔信,信中郭曼写道:“即使金融危机不能很快度过,哪怕金融危机会持续到明年、后年,我们仍然会选择逆流而上!”“航美不是一家跑短跑的公司,我们更重视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更大的目标,为了以后更长期的发展,我们会不惜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不惜忍受一时的亏损,不惜忍受一时的股价低迷。航美是一家有着远大理想的公司,我们要成为广告市场卓越的领导者,要成为真正的媒体巨人!”
早在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郭曼就曾表示:“对我们而言,金融风暴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因为,经济危机为我们优化市场环境、扩大资源范围提供了一次百年不遇的良机。”就在几家竞争对手宣布放弃原有的航空广告市场经营之后,今年3月,航美传媒集团宣布获得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深圳国际机场多种传统媒体特许经营权,同时,航美还同深圳国际机场续签了数字电视系统的特许经营合同。4月,航美又宣布将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安装和运营三块总面积超过240平方米的巨型LED显示屏。
接连完成一系列资源收购的同时,航美开始静心修炼“内功”。4月初,航美传媒集团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维美联合广告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新近接单的多家机场传统媒体广告的开发与经营。这次,一贯擅长另辟蹊径的郭曼又为“维美联合”设计了一条独到的发展道路,突出“智能创意”特色,根据机场环境实际情况以及广告客户的品牌内涵、产品特点等设计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创意广告。
航美的扩张与同业中竞争对手的“收紧”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媒体这样评价说:“市场开发狂人航美逆势烧钱。”作为航美的掌门人,郭曼心里装着一本清晰的生意经。郭曼说:“金融危机增加了经营成本,必然会让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淡出市场。及时捕获由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商机,有效扩展航美的媒体资源,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增加我们的市场定价能力和话语权。同时,合作程度的加深将巩固航美与机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多媒体的整合营销模式也能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距离我们实现‘一站式’航空媒体服务的目标又迈近了一步。”
冯军:
利用经济危机去赚钱
“6%的GDP是咱们中国目前给全世界创造的,也就是说有94%的GDP在海外,中国企业如果不去赚那个钱,那太可惜了。”4月21日,在由爱国者率先发起的中国民族企业自信“走出去”的“百万雄师越大洋”活动上,华旗资讯总裁冯军这样说道。
很多人都怀疑,爱国者在全球经济危机肆虐的当下“走出去”,是不是过于冒险?对此,冯军却不以为然。他反倒认为,在经济危机之下,“我们的机会来了!由于经济危机,外国人开始希望省钱,在这种时候,他们特别希望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货。而中国企业在这个时候‘走出去’,为他们提供优质低价的产品,正是合乎了他们的需求。在2008年奥运之后,中国整个民族的自信心以及世界对中国印象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中国的民族品牌面临着一个非常特殊的机遇与挑战期。从国内外发展形势来看,这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
“只有走出去,把中国自己的品牌推介出去,我们才能不断提供高质量的中国产品,然后再提供良好的服务,建立良好的信誉,最后赢得全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尊敬。”
4月30日,冯军在他的博客中这样说道:如果说能够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国家的支持下大胆地走出去,不但能够解决经济上的持续发展,而且还能解决即将要毕业的700万大学生工作的走向问题。中小企业走出去,最需要的是会外语、年轻的优秀人才。这些年轻的研究生、大学生,他们基本上是80后,素质非常高,加强一下培训,就可以派出去,走向全世界,来加强中国产品的品质和当地的研发,特别是当地的服务。这些不但解决了就业,而且也能提升海外用户对中国产品、中国服务的新的满意度。
所以,不管是从内因,还是外因,其实2009年真的反而是中华民族开始能够为全世界创造更大的价值,中国的中小企业调动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全世界提供良好的产品、良好的质量、良好的服务的新的开端。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日本的中小企业借着奥运的东风走出去,1988年韩国奥运会一大批韩国企业走向了全世界,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所以今天这个机遇对于中国的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来说,只要在国内做到了稳定的程度,用中国人的创新,提高产品、提高服务,自信地走出去,同样有可能复制日韩品牌的成功。
吴坚忠:
帮助外向型企业过冬
物美不仅仅在自己过冬,还在帮助一些外向型企业过冬。
去年11月底,在北京市商务局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吴坚忠与北京日创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相邻而坐。其间,张红大吐苦水,说公司斥巨资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家用酸奶机,过去一直走出口,但现在金融危机,出口受阻,产品积压苦不堪言。吴坚忠说:“你把产品拿到物美来试试看。”结果这款商品在北京市场非常畅销,一卖而红。
吴坚忠分析了中国一些外向型生产企业的短板。“过去他们一直走出口,拿到单之后只顾埋头生产。现在国外市场萎缩,企业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来开拓国内市场。而国内零售业像物美等可以提供内销渠道。”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向型企业一定要积极开拓内需市场。”吴坚忠认为,“过去,企业只管生产,不管市场,是瘸腿的;只管外销,不管内销,也是瘸腿的。现在,要抓住生产和市场两端,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企业才会‘两条腿’走路,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道。”
吴坚忠说:“中国人特别是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消费者已经完全有能力消费更高品质的商品。中国出口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外需萎缩的情况下,正好将目光转向国内,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李东生:
不会放弃国际化
虽然面临海外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但TCL董事长李东生并不打算放弃他的海外市场。“海外市场这个仗都已经开打了,绝对是不会退的,而且也没有退路。”8月19日,在TCL集团发布今年中期业绩报告的第二天,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如此斩钉截铁地再次为国际化战略表态。
根据TCL集团8月18日晚间发布的2009年中期报告,TCL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70.79亿元,实现净利润9891万元,同比增长27.65%(剔除低压电器转让收益)。而二季度,TCL集团业绩相对更好,销售收入达到95.10亿元,同比增长0.85%,较一季度环比增长25.64%;二季度实现净利润8396万元,比一季度环比增长461.68%。
对于取得这个业绩之前的回顾,李东生长叹一口气:“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清楚的。这两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总结、反思、改善我们的工作,现在终于取得成效。”
2006年,TCL曾四面楚歌。TCL集团2006年中期报告显示,集团整体亏损为7.38亿元,令业界震惊。而当时TCL集团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5.76亿元,比现在高得多,看来,并非销售额越高,利润就越高。
李东生说:“还是产业调整起了重大作用。”TCL集团在2007年提出了“4+2”的公司策略调整,把产业集中在四个产业集团,包括多媒体、通讯、家电和部品,另外还有投资和房地产,以及物流和服务,这个大的业务框架执行了一年多,是成功的。尤其是多媒体这一主业,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1.43亿港元。其中液晶电视的销量上升明显,中国区液晶电视的销售是同比增长248%。
根据财报,国内市场成为TCL多媒体业务增长的最大推动力,上半年国内销量同比猛增了248.9%至159.1万台。根据日前TCL公告显示,TCL液晶电视7月中国市场销售量同比大增377.1%,继续保持三位数的高增长。
另外,今年上半年,TCL多媒体海外市场有明显改善。甚至在北美市场,尽管电视面板价格上升,而且美国经济严重不景气,市场大幅萎缩,但北美市场由运营亏损转变为在第二季度实现盈利。
海外市场曾是TCL最头痛的。李东生也曾直言:“TCL国际化的代价是预料到的,但欧洲业务情况这么严重确实有些超出预期。”
但此次,面对形势的大为好转,李东生说:“我们仍然不会放弃国际化,现在由于经济危机,全球整个彩电市场都在下降。但是我强调的是,我不会退,而且我想办法要把它恢复。我们目标是下半年的表现要比上半年好。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不矛盾,不是说国内做好了,海外就一定做不好。海外市场这一块,我希望下半年能够有明显的改善。”
陈峰:利用经济危机
去掉“多余的肉”
说起去年,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说,航空运输业经历了“灾难性”打击:一个是市场,受到地震、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增长趋缓;第二个是高油价和其他因素,导致航空运营达到难以维系的程度;第三个是航油期货运作,中国航空业巨额亏损达200多亿元。
金融危机爆发前两个月,陈峰那时已经感觉到了“寒气”。“从国际油价、粮食危机、美国次贷的不良前期征兆,我们感到风雨欲来。”陈峰说,海航通过开源节流、收缩战线、进行合理的资产处置安排等一系列措施,“在危机中把多余的肉抖了抖。”据统计,通过开源节流,海航集团去年增收28亿元,节约了11亿元成本,并将大企业常见的臃肿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梳理。“可以说我们已经顺利挺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冲击。”
金融危机让原本就处于“红海”的航空业雪上加霜,但是,凭借差异化竞争取胜的海南航空,其“北上策略”又迈出重要一步,6月8日,由海航集团和天津市政府共同出资13亿元组建的天津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
陈峰预计,至2012年,天津航空将达到100架以上的机队规模,航线突破500条,通达100个城市,每年提供超过20万个航班,年旅客运输量将超过1500万人次,还将适时开通飞往周边国家、地区的国际航线,目标将天津航空品牌推向世界。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风暴给世界航空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航空业来说,天津与海航集团的合作,其标杆作用不容忽视,对于当前竞争激烈,不断兼并、不断重组的中国航空业来说,是一个战略选择。对于海航及其他一些民营航空企业,进行冠名并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将会是其生存、发展并做大、做强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