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杰视角 | 国内云企国际化前夜蓄力 全面国际化仅是时间问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9-18 16:32:40
张杰
并不意外。国内云企业全面走向国际舞台的破局确实到了初具成效且最关键的时刻。
近日,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全球云计算市场数据,亚马逊再次成为IaaS市场排名第一的厂商,第二至第五位依次是微软、阿里巴巴、谷歌和IBM。其中2018年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增长近一倍,在全球市场“坐三望二”。
此举也逐步击破了此前亚马逊一家独大的强势局面,微软、阿里巴巴和谷歌正在热身入局,而被外国冠以电商标签的中国,标签似乎正被逐步改写。
尽管亚马逊的销售正在快速增长,但其增速正在逐步放缓。而事实上,从最根本的发展趋势来看,亚马逊被业界指责“坡脚”的是发展增速,这也是亚马逊“马失前蹄”的发展预兆,最直接的反应是,亚马逊云市场份额被各大巨头们夺走。
最新数据显示,虽然亚马逊占据了云计算市场近50%的份额。但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亚马逊的销售额增长了26.8%,AWS(亚马逊网络服务)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54.4亿美元增至77亿美元,增长41%。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里巴巴计算销售额增长了92.6%。此外,微软和谷歌的营收分别增长60.9%和60.2%,他们的增速超过整体增速。
特别是阿里云,在报告中,Gartner分析师用近乎激进来形容阿里云的战略级研发投入。这让阿里云建立了全球最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矩阵,带来市场份额的大幅跃升。此外,阿里云构建的生态系统也让人印象深刻,其平台上有大量云管理服务商MSP和独立软件开发商ISV。
其实这并不意外,阿里巴巴在十年前提出“去IOE”,发展云计算技术支撑互联网业务发展。目前,阿里云已经在多个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包括超大规模通用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弹性裸金属云服务器神龙、开创性人工智能平台城市大脑等。
据普华永道统计,阿里巴巴技术研发投入为中国上市公司之首。2017年,阿里巴巴宣布成立达摩院,3年投入1000亿进行核心基础技术研发,为云计算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报告中,分析师还认为,以阿里巴巴的雄厚实力,阿里云将继续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在此前Gartner公布的亚太市场数据中,阿里云以19.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建立起亚太市场的领导地位。
直接的数据显示是,亚马逊的市场份额正在被阿里巴巴、微软和谷歌抢走。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IaaS云提供商。该公司在2018年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
其实不只是阿里巴巴和微软,国内市场上,腾讯云也在蓄势待发。
从2018年全年看,腾讯云市场份额为15.3%,位列中国市场第二;年收入增速达到三位数104.7% ,是Top5厂商中增速最快的。对于亚太区,腾讯云已经明显的超越了谷歌。
此外,而一个对未来发展比较有参考性的数据是——云基础设施销售,能否再度的失速后来者,似乎是亚马逊决定性的一步棋,不过,这一次亚马逊似乎还没有尽全力。
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亚马逊的云基础设施销售在2019年第一季度增长了41%。微软和谷歌的增长率分别为75%和83%。亚马逊的云计算销售额为76亿美元,微软的营收为34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2019年第一季度23亿美元的谷歌。
不过,亚马逊有领先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其AWS仍有强大的影响力。
不得不说,云计算业务对亚马逊来说仍然至关重要,因为这也是该公司利润最高的业务。AWS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13.2%。但AWS第二季度的营业利润几乎占总营业利润的69%。
这到底是亚马逊最后的余热还是最后的支撑,对于逐步失色的亚马逊来说是不得不直接考虑而还必须直面的问题。
以这种态势发展看来,这种余热到底能持续多久,目前仍是最大的未知数。而国内云企逐步的国际化,其实是仅差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加速发展中的的阿里云,仅在2019财年全年总营收247亿元,四年间增长了20倍。其主要原因是阿里云服务一半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80%为中国科技类公司;而且还有在全国101个城市服务262个政务类客户;其中,1688企业采购服务超300家百亿级以上客户全球工业50强占7成。
而腾讯云仅次于阿里云,在继阿里成为亚太最大之后的腾讯云也不断发力。
最新资料显示,腾讯云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信息能源发动机",自2013年全面对外提供服务以来,已经拥有4000多个合作伙伴,行业解决方案超过60种。其中在互联网、金融和政务等几大行业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在近5年时间,腾讯云从诞生全面开放服务走到了国内公有云市场的领导者地位,为数百万的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包括安全、稳定的、云主机、CDN、云、云存储、云数据库等云服务,通过领先的技术优势、深厚的行业积淀、高效的运营管理,公司已跻身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行列。
面对亚马逊的逐渐失色以及中国像阿里巴巴及腾讯公司在云技术方面的崛起,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云企业国际化仅是时间问题。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秦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