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现在进入人人都爱罗斯福时代

作者:徐立凡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08-10-25 21:08:00

摘要:现在进入人人都爱罗斯福时代

 

本报评论员 徐立凡

    戈登·布朗的银行救助计划厘清了混乱的市场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者的辩护很微弱,但是市场的响应也很微弱。英国宣布,已经进入16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这是第一个承认被金融危机压倒的主要经济体,表明这场全球恐慌可能只是刚刚开始。美国的第二套至少1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也在酝酿。全球救市进入政府主导阶段后,经济下行的挑战还在持续。现在大家关注的已经不是是否会衰退,而是衰退的表现形式:V形、U形、L形还是W形。
    布什11月中旬的国际金融峰会,也包括亚欧峰会,更多只能显示各国解决危机的政治决心和合作意向,议程自己不会改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的种种势头。这种困境对中国是一种考验。中国有必要显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有必要显示崛起的和平性,在更高层面,这次危机或许赋予了中国一个扩大经济和政治权力的战略机会,在1998年,我们成功地在东南亚做到了这一点。
    10年前的经验能不能复制?这一次危机比1998年范围更广,而将到达什么深度迄今没人知晓。确保中国效益最大化,需要太复杂的演算。对外,中国盲目出手,比如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即使投资收益水平比现在的3%提高了,中国只不过是在2万亿美元外汇基础上获得更多信用降级的美元。那么,中国将只能扮演世界经济的“奶妈”,即使受到尊敬,毕竟不是主人之一;对内,确保“做好自己的事”,虽然阻断了当冤大头的冲动,但是在社会财富集聚于政府的现实下,多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财富水平如果不能有效提升,扩大内需无法推进。
    需要找到解惑的突破点。
    这次危机造成的困境,表征和1929年很相似,所以《1929年大崩盘》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克鲁格曼的《大破解》成了畅销书。1929年的危机,4年后有人提供了解决答案,即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当时的美国与今天的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在“柯立芝繁荣”后突然遇到挑战,有积极向上的普遍社会心态,有在国际社会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义务感和不知道怎么扮演的同样迷惑。因此罗斯福的答案对我们算是值得参考的先验。
    罗斯福给出的答案是“3R”。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罗斯福先对金融业进行百日新政,也是有保有压,然后停止黄金出口和私藏,放弃金本位,代之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这个进程美国目前复制了一部分。同时,罗斯福对中小企业主和弱势群体展开救济。对于当时1700多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罗斯福采取了“以工代赈”的办法,工作目标是超过18万个的大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这其中有后来得到长期使用的1000座飞机场、12000个运动场、800座校舍与医院。救济部分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政府主导投资,在被救济者获得消费能力后再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为了政府主导投资-再刺激消费这个模式不致摇摆、取得更多社会共识,罗斯福随后推出社会保险法案、《工资工时法》等加以巩固。
    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挑战与1929年时的美国不同,中国的金融体系总是遇到惊险,但仍能保持较高等级信用。企业倒闭及失业现象,基本还约束在行业和区域之内。不过,中国经济降速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国家统计局的季度数据虽然总体积极,但是保增长的需求已经呼之欲出。
    罗斯福的政府主导投资模式因为具有理论社会主义特点曾受到抨击,但我们并不陌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靠政府投资对冲了风险。10年后,这一对冲方式仍然有效。原因一是我们具有这样的经验模式,二是私人和企业投资能力已经明显下降。风险厌恶和资金缺乏限制了私人和企业投资的前景。三是后发优势明确了我们启动政府投资的方向:城市地下设施落后、铁路运输供给大大不足。城市地下轨道、管道建设和高速铁路建设已经确定为政府投资的主要方向,这反映出政府对冲金融危机的思路已经由谨慎转向积极,由研究转向定盘-美欧政府出手的重点方向是脆弱的金融产品,中国政府出手的重点方向是脆弱的公共产品,都是有针对性的有效投资。
    理想状态下,政府是守夜人。不理想状态下,政府是消防队员。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做个好的消防队员。之前每次大规模政府投资启动,也是盲目建设、重复投资周期到来之时。此次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后,能否带来罗斯福新政那样的“乘数效应”?如何保证投资水平并使投资效益转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这一链条?这是现在就进行政策预演的事。如果说金融危机反映出的是欧美市场失灵,和中国式资本管制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全球进入政府救市阶段后,首先要提防政府失灵。这方面我们并没有比较优势。
    目前,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向确定的同时,增值税改革、企业出口退税、房产新政也纷纷启动。在目前这个救市战略相持期,有高度的政策出发点是必须的。22日,六位诺奖得主向美国下任总统献策。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表示,下任总统应学习罗斯福总统就任100天内推行新政。克鲁格曼建议说:比起减税,应通过财政支出扶持经济,迅速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医疗保险制度。从历史结果看,罗斯福新政可以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借鉴。
    在经济繁荣时期,美国有个有名的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现在,或许到了人人都爱罗斯福的时候。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