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大湾区使命: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雏形渐露

作者:闫军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7-12 22:35:10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建设与布局提出了多项有力举措与合理建议。现在的港珠澳大桥上,三地的车辆川流不息,亦有保险公司提供三地通保通赔产品,这成为大湾区城市融合最显而易见的缩影。

大湾区使命: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雏形渐露

■闫军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发布后,仅仅时隔130多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就交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同时,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两份文件明确了任务、提出了中短期目标以及给出了达成方式。

其中,《实施意见》包括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点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三个部分,主要着眼长远发展,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广东省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

《三年行动计划》包括九个方面100条重点举措,主要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进行分工部署,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

自今年2月《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在大湾区广东九市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范围内,政府铆足了劲,各路资本伺机而动,无不对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以深圳为例,官方喊出“此时不来大湾区奋斗,更待何时?”的口号,而在香港,越来越多的企业科研团队选择北上广东落户。

随着一个个文件的出台,一个个项目的开工,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逐渐显现。

三步走、九大任务、100条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完成了顶层设计,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地阶段。

从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到《规划纲要》的发布,再到《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两份具体“施工图”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出台的时间间隔在缩短,落地推进在加快。

其中,《实施意见》明确了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将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基于上述目标,《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并详细列出最近三年实施的100条举措。

100条举措将九项重点工作进行了拆分细化,具体来看,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着墨最多,包括推进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配合国家制定境外(含港澳台)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措施、编制并实施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内容共22条举措。

其次,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分别有14条,主要包括加快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在大湾区布局国家实验室、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以及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等内容。

超过10条举措的还有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和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大任务,这三部分部分着眼于配合国家编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专项规划,携手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支持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内容。

此外,上述文件还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以及统筹保障举措上分别提出了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落地文件中除了继续强调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的作用之外,也明确提到要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并强调了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CP”(组合)的带动作用。

市场驱动 政府推进

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比市场的预计更快地拿出了发展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九个地级市,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市场程度化深,市场驱动是大湾区‘施工图’能够快速落地的主要原因。”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余凌曲介绍,以深圳与香港河套片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为例,此次《实施意见》称要探索实施“境内关外”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和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等体制改革,推动基础设施互联、科技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国际创新拓展、创新服务优化等,打造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引擎。

事实上,这种互动早已经在香港、深圳和东莞城市之间形成。

余凌曲表示,香港具备丰富的高校、科研以及金融资本优势,不少企业在深圳研发,生产制造的工厂在东莞,在大湾区内行程产业链闭环。

“大湾区如何建设?方案是什么?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政府政策依据来源是这种城市之间的需求。”余凌曲表示。

日前,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表态,深圳将举全市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在金融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加快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强高等教育的开放式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与此同时,香港与澳门也在积极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此前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香港融入国家战略,香港将抓住大湾区带来的机遇,发挥自身优势,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中心。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为澳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并且在此过程中实现国家对澳门定位、实现经济适度多元、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7月10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无论对广东的经济,还是香港、澳门的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已经产生“虹吸效应”。

打破藩篱

“一国、两制、三关税、四个核心城市”,细数这些关键词不难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崛起将比世界上其他湾区的发展更具挑战,在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文化氛围之间,生产要素、资本如何有效流通起来?

毕马威中国合伙人李乐文向记者介绍,他此前多次来深圳调研,相信深圳领先的科技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大湾区内最重要的概念是融合,资源、人才在流动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支持。

香港某大型券商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有很多投资者喜欢投资港股,其在上水、屯门等营业部中有大量广东股民客户,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让其看到了更多的机会。

“国内已有合资券商的开放政策,目前我们还不熟悉内地的法律、金融政策,还在观察。希望有一天证券行业能够全面对香港外资开放,我们肯定会回内地开设分公司。”上述人士称。

余凌曲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要打破的是行政分化的条条框框,城市之间不是立足于自己的“物理拼盘”,而是要形成真正的化学反应,甚至打破城市间的界线,跨境建设得以实现,政策得以在湾区城市中无障碍地推行,以大湾区的整体形象示人。

现在的港珠澳大桥上,三地的车辆川流不息,亦有保险公司提供三地通保通赔产品,成为大湾区城市融合最显而易见的缩影。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秦岭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