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林晓金融观察:历次钱荒的背后都是资金的空转

作者:林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6-21 18:24:45

摘要:最近非银在金融市场拿不到钱,担保品不能得到信任,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

林晓金融观察:历次钱荒的背后都是资金的空转

林晓

流动性其实就是信用,没有信用,没有了信任,没人愿意借钱,整个金融市场便失去了造血能力,流动性就会突然消失。

最近非银在金融市场拿不到钱,担保品不能得到信任,金融市场出现严重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的问题,其实是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

2013年钱荒,就是大行不愿意向小行和非银机构融资,大行的钱很多,但是小行和非银机构出现流动性断裂,市场利率暴涨,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在6月20日创出11.62%的历史新高,钱荒出现。

2016年4季度开始钱荒再次抬头——央行逐步缩减了对银行体系的资金投放,并且通过投放更多相对较长期限的资金来提升整体资金利率水平。2016年4季度开始,资金利率水平逐步抬升,7天期回购利率到达3.3%的水平左右。这时候再次出现大行不给非银和小行出资的事情,非银和中小银行流动性断流。

本质上,这几年由于流动性宽松,央行创造货币大量投放市场,银行不愿意贷款,就采取资金空转的方式在市场上套利,比如,通过期限错配和杠杆投资来获取债券收益。即“银行自营资金——货币基金——同业存单——同业理财”或者“理财——委外投资——高杠杆或高信用风险暴露”。

2019年这一次出现钱荒,跟前几次钱荒最大的不同是,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保持低位,但是小行和非银就是拿不到钱,大行几乎停止了出借资金。

这次引发风险的是个别银行的信用事件,监管层试图打破刚兑的大额拆借和回购的补偿方案,这让资金方大行看到,即使在银行间市场也有可能出现亏损。于是中小银行的担保品被首先质疑,这些担保品大多是信用债,这两年信用债爆雷不断,许多购买了这些信用债的机构,正在品尝苦果,大行自然避之唯恐不及。

央行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再贷款向中小银行提供流动性,直接给钱,但是其他非银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央行和证监会召集9家主要券商和基金公司座谈,鼓励其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适当驰援存在爆仓风险的产品户;又召集银行和部分头部券商,鼓励大行扩大向大型券商融资,同时支持大型券商扩大向非银中小型机构融资,以打通资金在市场机构间的传导。

当然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的问题,随着央行货币宽松和行政手段会慢慢平息,但是钱荒一再上演背后的原因恰恰是钱放的太多,货币太宽松

背后的逻辑是货币宽松利率下降,损害的是债权人的利益,受益者是债务人,大量融资的人随着信用的宽松和利率的下行得到大量低成本资金,这鼓励了市场上大量的融资行为,杠杆升高。

比如近几年非银中小机构加杠杆投资信用债,不问信用债的风险大小,借钱去买,这种交易如果刚性兑付,就能获取高额利润,让非银从业人员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债券交易人员,这本质上是利用政策漏洞进行套利。

近几年影子银行大爆发,受损者是储户,储户在受损的过程中,会逐渐减少存款,那么融资来源就会依靠央行印刷货币。一旦央行停止流动性补充,就立马发生钱荒,尤其是底层资产较差的非银和中小行就很容易出现风险,这种状况没有一个建设性的长期政策纠偏,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改观。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