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供给和需求存在三个错配 何德旭:改善的关键是优化金融服务结构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5-29 18:49:4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仲琦 冯樱子 北京报道
“我们过去都讲要借鉴、学习,甚至模仿西方国家金融发展的成果,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的金融发展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在《银行家》杂志主办的“2019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表示。在他看来,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新命题有着异常丰富的深刻内涵和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供给一个好的金融制度,要完善我国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治理、金融监管、金融调控的一系列制度体系。
“在新时代,外部环境及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我们过去的金融供给远远不能够满足新时代金融发展的需求。”何德旭说:“我们过去有足够的金融供给,但是在金融供给方面没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不匹配。”在何德旭看来,这个“错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期限错配。我国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供给的主要是短期资金。但是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更多长期资金。但我国在长期资金方面的供给存在明显不足;二是资本结构错位。我国融资体系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方面融资相对不足,导致诸多企业的杠杆率高企,债务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资源投向错位。资源投向错位存在于多个方面,例如在资金和信贷的供给方面,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及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存在较大差异。资源投向的错配导致了金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偏离了金融要为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根本。
何德旭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改善金融供给,让金融更好地适应市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就是要优化金融服务的结构和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回归金融服务的本源。
对此,何德旭强调,一是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将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为企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长期资金;二是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包括资本市场结构,银行体系的结构,以及金融对外开放,都应在这些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是优化金融产品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包括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股权市场,债券市场等要素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适应经济创新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市场主体,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也就是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比如针对三农、小微企业这样一些特殊的群体,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探索开发出一些新的产品、新的渠道、新的模式来适应他们的需要;四是优化金融服务质量。金融服务应该更加精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精准支持精准服务,包括风险防控要更加精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要更加精准。“在精准支持和精准服务方面,我们的金融机构还要下更大的功夫。”何德旭说。另外要突出重点,把现在的金融科技运用到金融领域当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五是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这是改善金融供给的基础条件,没有这样一些基础设施,要改善金融供给可能只是一句空话。而金融基础设施也包括金融监管、信息披露、征信体系的技术等等。“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否则我们说的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就非常困难。”何德旭说。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