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人民币汇率再现大涨 “强币时代”到来了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9-01-12 08:58:24
冉学东
去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暴涨暴跌称为常态,去年一周内上周或下跌1000点的大约有三次,今年开年第二周,人民币在此表现过山车行情。
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上周双双大涨逾1000点,创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周涨幅,是表现最好的货币之一。1月11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盘中连续涨破6.78、6.77、6.76、6.75、6.74五道关口,双双创去年7月来新高。按上上周五(1月4日)收盘价6.8645计算,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本周大涨1163个基点,创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周涨幅。
仔细想想很有意思,中国经济下滑压力加大,汇率应该走弱才对。但是最能说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数据是,最新公布的2018年12月CPI同比上涨1.9%,预期2.1%,前值2.2%;12月PPI同比增0.9%,预期1.6%,前值2.7%。
CPI重回“1时代”,PPI则直接回到“0时代”。2018年CPI曾一度上行,主要是国际油价,而此次也是国际油价。油价回落对CPI非食品下降拉动明显,油价相关的交通通信是导致CPI同比回落的主要因素。去年影响cpi的蔬菜价格在四季度也开始企稳,物价开始下跌。
PPI大跌超出预期,油价是导致PPI回落的主要因素,另外黑色等也带动PPI下行,经济内部的需求相当低迷,经济下滑压力加大。最近几年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改革最大的功效是把长期负增长的PPI拉回增长轨道,这次PPI下滑创了2016年来新低,说明前期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PPI上涨已经基本消逝,PPI已经进入通缩,有些人甚至认为央行可能会降息。
正是这种宏观背景导致央行1月4日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经测算,经此次降准,央行向金融机构释放基础货币1.5万亿,这是中国央行近三年来首度全面降准,对经济提振的预期刺激了A股全面上涨,也刺激了债市的收益率的下行。
央行货币政策进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时期,这本来对人民币汇率是一个较大的利空,人民币汇率进一步下跌才对。但是出乎预料的是,人民币却走出了大涨的行情。则说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更加取决于美元的走势。
去年年末美股暴跌,美国经济数据走弱,美联储加息预期回落,2019年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近期发布的美联储会议纪要以及官员讲话强化了美联储的鸽派态度,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是大概率事件。
2018年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美元强势,这种情况在2019年大概率消逝了。
更让市场兴奋的是,中美贸易出现缓和迹象。周四,中国商务部称,1月7日至9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举行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双方积极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增进了相互理解,为解决彼此关切问题奠定了基础。双方同意继续保持密切联系。
基于以上因素,有人认为,人民币汇率下跌的态势已经结束,未来可能长期上涨,也就是结束弱币时代,进入强币时代。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理由不充分,人民币很可能还是走在高波动的道路上,不可能出现大的反转。
首先,此次中美贸易展出现缓和迹象,只是特朗普在内部经济压力下一个策略性的措施,当然会在比较局部的领域出现一定的曙光,但是双方的根本分歧难以解决,这种根本分歧还会在不远的某个时刻爆发,并拖累人民币的走势。
其次,美元的下跌并不主要由于美国经济走软,上周五美国非农就业人口意外大增31.2万人,这表明美国经济内部动力仍然强大,只不过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全球需求不足,油价大幅度走低,导致物价走软,美联储2019年多次加息的理由不充分。再加上欧州央行表示从2019年结束量化宽松纷欧元强势上涨,才导致美元受到压力。
人民币未来能否摆脱受美元涨跌操纵的局面,必须宏观经济出现转折性变化,只有经济本身的收益率开始上涨,才是支撑汇率的根本因素。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