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波司登发布战略转型第一年成绩单 零售网点超4000家渠道调整近尾声

作者:张 杰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30 20:51:01

摘要:11月30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波司登财报电话会上获悉,截止2018年9月30日,波司登总体营收录得34.44亿元,同比增长16.4%;归属于股东净利润达到2.5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3.9%,业绩回归高增长轨道。

波司登发布战略转型第一年成绩单 零售网点超4000家渠道调整近尾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虽然其他服装品牌还在复苏期,但持续聚焦主业的波司登(03998.HK)却提前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

11月30日,《华夏时报》记者从波司登财报电话会上获悉,截止2018年9月30日,波司登总体营收录得34.44亿元,同比增长16.4%;归属于股东净利润达到2.5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43.9%,业绩回归高增长轨道。

对于持续聚焦主航道的波司登来说,2018年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面对外部竞争和行业竞争的加剧,波司登到底是如何做到强势回归?

战略调整

2018年是波司登战略转型的第一年,重点聚焦在羽绒服主营业务,精简多元化服装业务。

从财报看,公司品牌羽绒服及主要业务与多元化业务占比变化明显。截至2018年9月30日,品牌羽绒服业务份额占比提升至51.5%,贴牌及女装业务分别占比32.1%、15.6%,而多元化业务占比缩减91.1%至0.8%。

对此,波司登负责人表示,波司登秉承“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收缩多元化”的整体战略,专注核心业务,通过为品牌减负、关闭低效门店、大力清理库存、供应链升级等多维举措,品牌被重新激活,推动内生实力走强。

同时,波司登库存销售比显著优化,存货周转效率也随之提升。截至2018年9月30日,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相较去年同期的165天减少13天至152天。而纵观过往,2015至2017财年,公司已连续3年实现存货周转天数减少,从目前中期表现看,波司登2018财年有望继续保持健康的存货周转水平。

这主要得益于探索中的波司登对供应链管控不断加强,打造出一套灵活快速的快反系统,爆款及时快速补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财报显示,得益于公司供应链快反能力提升及去库存步伐的稳步推进,2018年上半年公司总体营收实现16.4%的增长,总体毛利增长近5成至42.3%。

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波司登品牌羽绒服收入同比上升24.1%至15.6亿元,总体品牌羽绒服业务收入同比上升19.5%至17.7亿元。

受此影响,波司登早盘股价大幅拉升,截至9时37分,涨11.85%,报价1.51港元,成交额2423.36万。

线上线下齐发新动力

波司登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波司登羽绒服业务的零售网点净增加93家至4559家,包括自营零售网点1569家,及第三方经销商经营的零售网点2990家。同时,近4年波司登、雪中飞与冰洁三大主品牌平均店效亦有明显提升。

而这与2009年波司登羽绒服渠道经历大起大落现状有明显的不同。

为此,2009 -2013财年,波司登渠道扩张不断加速,并于2013财年达到峰值13009家;然而2014财年起,行业步入寒冬,公司在艰难经营中积极优化零售网络,关闭低效店铺,以提升店铺质量,目前渠道调整已近尾声。

公开数据显示,至2017中期波司登门店数量重新恢复正增长,2018年中期继续保持净开店趋势。

从渠道结构上看,近年来专卖店与自营店数量占比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并且波司登在购物中心、时尚百货及核心商圈的专卖店等渠道上加快了布局。这为公司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也带来了毛利的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总体毛利由去年同期的11.88亿元增长至14.55亿元,增长了22.5%。

此外,线上电商业务也是波司登持续发力的重点。此前,公司全品类产品线上均有销售,而今年为实现聚焦主业,精简多元化业务进行品牌重塑,波司登线上大力拓展羽绒服和女装业务,对原波司登品牌的男装、内衣家居系列等多元化业务进行大幅收缩。

而这也在短期影响了其线上销售总收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线上销售总收入录得人民币1.78亿元,同比下降12.6%。

特别是波司登羽绒服及女装业务,网络销售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品牌羽绒服及女装业务线上收入分别约人民币1.38亿元和3340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3.4%及21.8%。

依靠近年电商渠道的高光表现,截至2017财年波司登线上销售占比已经超过20%。财报显示,未来公司仍会继续加大线上投入,持续提升线上销售比重,同时促进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

“经历大起大落的波司登,如今重新聚焦主业,精简多元化的战略调整成效已逐步释放,焕发勃勃生机。”市场人士指出,这也吸引了国内外一众知名服装品牌的环伺,随着竞争的加剧,推动行业洗牌,市场效应将逐步向具备优质渠道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集聚。

责任编辑:黄兴利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