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OVATE出世 电咖电车生态圈的进化论
■孙斌
从2015年6月成立,到去年广州车展上市首款车型EV10,再到去年北京车展升级版车型发布的快速迭代,直至今年广州车展电咖汽车高端品牌ENOVATE启动预售,电咖并没有像多数造车新势力那样经历PPT-发布-预售-漫长等待-交车的过程。
从量产车型的布局,到“代工+自产”模式的确定,再到“线上+线下”的销售安排,电咖似乎包含了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的所有特质。诚然,在市场发展到今天的状态,不同新车企之间的战略路径不会有本质性差别,但是“没有亮点”,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意味着“泯然众人”。此次电咖汽车高端品牌ENOVATE的发布,意味着电咖军团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成长周期。
定位中大型电动SUV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ENOVATE是电咖汽车精心打造,定位高端的全新品牌。新车的设计理念包含:都市活力(DYNAMIC)、智慧灵感(INTELLIGENT)、跨界融合(CONNECTIVE)三个维度。首款新车定位于中大型纯电动SUV,轴距为2810mm,长轴距、短前后悬的设计能带来相对宽裕的纵向乘坐空间。
此前,据ENOVATE项目负责人、高级总监周琦琨介绍,ENOVATE的PT车遵循业界的科学测试规则,并把验证生产工艺、改善有关设计,承担整车性能测试作为首要目标。
据了解,ENOVATE整车拥有超过50个各类控制器,测量批量指令与参数是测试团队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针对这种全新的整车神经网络连接,团队也制订了检测软件漏洞,修订错误信号的详细方案。
电咖汽车负责整车研发的副总裁李国富表示,项目计划打造超过50辆PT车进行系统性测试,确保实现最终设定的整车开发目标。整个调试过程中ENOVATE均按照世界一流行业标准进行,确保量产前通过软件策略的调整实现能耗降低和驾乘体验的提升。
电咖汽车CTO牛胜福回顾项目时说:ENOVATE项目进展迭代速度较快。传统主机厂在拥有现成的整车平台和完整的技术体系的基础下,从立项研发到试制车下线通常需要24个月以上。ENOVATE项目从一张白纸起步到试制车总装完成只用了12个月。这不仅体现出团队强大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项目经验,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
电咖汽车董事长兼CEO张海亮对麾下的团队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他说,年轻的ENOVATE团队拥有非常专业化和高效化的执行力。工程试制车测试以来项目推进一直非常顺利,这预示着ENOVATE距离量产交付又前进了一步。
电咖的“核心生态圈”
除了把车造出来这个核心环节之外,其他围绕的销售、充电、维修保养等问题,都是在汽车这个庞大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汽车产业的属性和造车新势力的属性,决定了造车新势力必须要有充分的开放合作心态。
电咖的“核心生态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通过电咖与众多合作伙伴的协作,将互联网思维下以客户体验为核心的“轻资产模式”与汽车行业以资本和产业重塑为标志的“重资产模式”融合。
首批与电咖组成新生态圈的合作伙伴包括永达、特来电、途虎,涵盖了汽车销售、维修保养、充电等领域。同时,电咖自有的“E车无忧”服务品牌,也是以汽车全生命周期为着眼点,与EVbuy、优电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包含购车、售后、充电等服务。
在电咖汽车首席营销官向东平看来,开放合作是电动化时代的必由之路。“过去我们总谈车企拥有什么资源或者掌握了什么资源,但现在推动资源发展更加为造车新势力们所认可。”向东平称。
在他看来,电咖打造的“核心生态圈”,就是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连接作用,打通上下游,在产品、技术、配套、便利性、延展服务上消除用户的顾虑,促进产业链中的资源共享,强化协同效应,发挥1+1>2的合作共赢。
如果说在电咖的上阶段只有一款小型电动车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方式展开渠道铺设,未来有了更多更高级的车型,或者说建设了新品牌后,这样的渠道还是否合适?
这个问题向东平在广州车展前并没有正面回答。也许在电咖看来,在起步阶段的尝试以及快速普及当下的产品与服务,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当初期的磨合与发展趋向成熟,未来的产品与渠道布局,自然会有水到渠成的方式。尤其是只有现在通过持续的新车销售不断产生正的现金流,面对未来才有更多的资本。
造车需要彼此尊重
电咖的核心团队中,汇集了大量此前在传统车企中有多年经验的研发、销售及管理人才。这样的班底,既让电咖拥有对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因为看到了传统汽车领域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希望运用创新思维给行业带来新气象。
来自传统汽车领域,最大的优势在于了解产业和供应链的情况,一方面对于零部件的供应价格有较好的掌握,而且多年来的行业资源也让电咖更方便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与信任。
去年11月,电咖汽车绍兴基地项目正式签约,并于今年4月开工。这个设计年产能达到18万辆的生产基地预计将会在2019年落成。这些都是电咖汽车尊重造车规律,并且勇于面对挑战的举措。
所以,如何看待互联网思维与造车的结合?向东平的观点是:造车本身依然要充分尊重传统,这是核心团队中多数在传统汽车领域里浸染多年的电咖的优势;但互联网思维中快速迭代、客户导向、注重体验的元素,更应当在造车新势力中充分体现。
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