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银行“125”指标有多硬,市场反弹力度有多大

作者:程凯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11-09 23:20:05

摘要:要从根源上提升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推进消费转型,最需要做的是还富于民,将企业的财富交还给居民。

银行“125”指标有多硬,市场反弹力度有多大

程凯

突然之间,解民营企业资金饥渴一下有了KPI考核指标。11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125”的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3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长期短期来看都是好事,短期救急,长期改变监管方式改变银行主体运营方式。可话说回来,民营企业融资难这个话题似乎不是一个新鲜事,“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这些门的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拿出一个“125”来呢?其实这个125也是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很多人说民营企业融资难,到底难在哪里呢?难在民营企业规模小一点,难在民营企业风险高一点,信用差一点吗?这些都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不在于绝对数量,而在于比较级。

一家国有企业,一家民营企业,假设什么条件都一样,国家政策上也没有偏好,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对于市场的放贷主体银行来说,假如钱够多,那么每家的信贷需求都可以满足,可是如果钱不够多,那么两家只能二选一的话,既然其他条件都是一模一样的,那么你是银行行长你把钱贷给谁?实话实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有一个天然差别的,国企的信用可以有国家背书,这一点是民营企业难以企及的。

澄清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是要搞清楚一个客观事实,避免流于表面问题上的争执,以方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直面现实,现实是什么?就是国有企业很重要,民营企业也很重要,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决定的,是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的结构问题。那么,在这种结构下,要怎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

要么刻意降低对国有企业的信用背书,要么就需要在监管指导环节定下硬指标。

在我的记忆里,民营企业缺钱的问题从来没有中断过,不过是问题的轻重罢了。整体经济体内流动性好的时候,有点紧也不会觉得缺钱,整体经济体内流动性紧的时候,那最先紧到的缺到的就大多是民营企业了。所以,要解决问题,最管用的肯定还是宽松的货币环境。如果整体货币环境宽松不行,就像现在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一样,那怎么办?那也只能窗口指导下指标定任务了。

所以我觉得,这个“125”指标下的有多硬,那么民营企业的资金和经营压力的缓解就有多快,民营经济增速的反弹力度就能有多大。提出这么一个“125”,其实并不容易,银行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上市公司,按照市场条件和自身特点做生意,本来无所谓国企民营,比例不比例,但是,既然客观是这么一个条件,那么该有的指标还是得有,该背的KPI还是得背。短期来看还可能对银行的表现有冲击,但是长期来看,既然民营企业实际上是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银行和民营企业最终会是双赢。

关于客观环境造成客观现象的话题,其实还有一个,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分析,就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消费不足问题,可能也和企业结构的现实有关。最近,光大证券资产管理的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就提出一个观点,说明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所以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因而不高。而这个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是因为储蓄在企业部门的比例偏高。

“国有企业占中国二三产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4%,外资及港澳台占10%,民营企业资产占比大概只有1/3。换言之,我国企业资产中有大概2/3并不直接由居民部门掌握。企业储蓄中的大部分不被居民看成是自己的财富。因此,在企业已经进行了大量储蓄的时候,中国居民还得做大量的居民储蓄。全社会总储蓄率因此居高不下,居民的消费也因而不足。”

所以,要从根源上提升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推进消费转型,最需要做的是还富于民,将企业的财富交还给居民。这可是一个真正的长期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徐高的建议是,金融监管必须要实事求是,“脱离了实际情况,而只是理想化地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其结果不过是在重复过去几年的金融博弈而已,并不能真正收到降低金融风险的功效。”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