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居民证“磁吸”力爆棚, 蔡当局激进反制,欲如何“吊打”领证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9-20 15:28:04
2018年9月19日,上海市台湾居民居住证首发仪式9月19日在上海举行,首批共30张。IC供图
杨晶华
国务院新闻办公厅于8月19日印发了关于《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通知,共有21条条文,并于2018年9月1日正式施行。台胞居民证的发放为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和生活的台湾居民提供了诸多便利,是惠台政策的进一步举措,践行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聚焦于两岸福祉的营造。
惠台诚意+同等待遇,2.2万台胞申领居民证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的申领条件、证件功能、持证人权益、证件制作、申领程序、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内容,涵盖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与9方面便利。其中,申领的条件为:前往内地(大陆)居住半年以上,符合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港澳台居民,以自愿原则办理;“3项权利”包括:劳动就业、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积金;“6项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法律援助、其他法律服务;“9项便利”包括:办理酒店入住、在居住地办理机动车登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报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申请授予职业资格,办理生育服务登记,以及在内地(大陆)住宿旅馆,乘坐国内航班、火车等交通工具,办理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服务,同等待遇购物,购买公园及各类文体场馆的门票,进行文化娱乐、商旅消费等。
台胞居住证号码的编码顺序,完全比照大陆身份证的18位号码, 但并没有与8位号码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台胞证”)并轨,而是采取了“双证双号”并行不悖的模式,两者存在不同的功能。台胞居住证主要是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台湾居民在大陆居住提供身份证明,并享有相关的权利、基本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而制发的。“台胞证”是一种旅行证件,主要是台湾同胞往返大陆的身份凭证。
“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公布后,受到广大台湾同胞的欢迎和肯定,从9月1日具体实施以来,各地出现了“申领潮”,台商、台干、台青、台师、台生等台胞群体申领十分踊跃。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1日到9月10日为止,短短10天,超过2.2万名台湾同胞,申领了居住证。
蔡当局激进式反制,将渐失民意
蔡当局针对大陆推出台胞居民证申领一事,采取了激进式的负面回应。反制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抹黑、污名化大陆善意,以对抗性“台独”思维将制定并开放申请台胞居民证视为大陆的政治操作。一方面将大陆发放台胞居民证政策界定为片面“国内化”动作,为“推动对台统战措施的一贯做法”,仅为拉拢台湾民众促统战,并企图利用台商等影响台湾地区的选举走向;另一方面制造阴谋论,虚构大陆加强全民监控技术,建置“天网”工程,掌握超过10亿人的脸部辨识记录,利用监控与追寻装置,透过自动人脸识别技术记录,并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对民众进行全面监控。申领台胞居民证的台湾居民有被监控的风险。
二是运用法律手段,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规定,对申领台胞居民证的台湾民众进行管制或惩处,或对某些人员或事件进行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的指控。据报道,台“大陆事务委员会”已开始研究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其中可能包括领取台胞居民证者应回台登记,对其获取敏感的公职或参政权益进行管制,甚至调整其在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权益等。蔡当局此举意在岛内制造“白色恐怖”氛围,设置重重障碍,增加“西进”台湾民众的顾虑。
三是继续采取其他“台独”方式进行反制。蔡英文执政以来,一直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再度陷入趋僵化发展。近来,在中美贸易争端的大环境与“九合一”选举压力的小环境下,蔡当局加紧推动“台独”。因此,继续推动“台独”路线的态势相对明显,而通过其他“台独”方式侧面反制大陆惠台政策的路线图也相对确定。
从蔡当局的应对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观察面向:一是大陆的惠台政策确实给蔡当局带来不小的震动,也从侧面说明了惠台政策的力度与影响力,已经给“台独”构成一定的震慑,甚至是瓦解作用,当然具体效应还需跟踪研究;二是蔡当局仍然无法跳脱狭隘的“台独”思维,仍然以制造两岸对立为主要的反制抓手,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压力下,选择固步自封,及“逆潮流”的政策;三是蔡当局反制大陆惠台政策的手段非常有限,无论是从两岸实力对比的角度,还是从全力为台湾民众谋福祉的角度,台当局都远远落于下风。陷入执政泥淖中的蔡当局仍旧很难摆脱深绿的制约与政党利益的捆缚,辨清“挟洋自重”的虚妄,以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为重,大破大立地推动行之有效的“留人、用人、揽人”政策。
蔡当局的反制措施在一段时间内或可制造恐怖的氛围,为台胞“西进”设置重重障碍。但从长远来看,蔡当局这波即时性强、贯彻性弱的措施很难从本质上解决面临的困境,与大陆惠台政策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效果。同时,蔡当局这种仅着眼于狭隘的政治利益的操作也将渐失民意。
促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居民证“磁吸”力超强
台胞居民证的发放进一步深化落实同等待遇,展现了维护台湾同胞利益的诚意与决心,是新时代大陆对台政策的重要调整和突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一, 契合“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整体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对台工作方面提出了“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指出发展两岸关系应以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承诺愿意率先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台胞居民证的发放不仅为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提供了多种工作、生活的便利,与台湾同胞共享发展红利,也使台湾同胞可以真正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与融入感。
第二,主动将台湾同胞纳入到国家整体的治理体系中,并允许其保持适时“独特性”。台胞居民证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制作,号码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统一编制,台湾居民公民身份号码地址码使用830000。从技术上,台胞居民证实现了与社会公共服务系统中所有终端和设备识读功能的对接;从功能上,台胞居民证实现了与台胞在大陆所享有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与生活便利的对接。可见,大陆已经单方面主动将台湾同胞纳入到大陆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中。
同时,考虑到两岸关系的“特殊性”,降低了台胞居民证的申领门槛,并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自愿原则。如台湾同胞申领台湾居民居住证不需要具有大陆户籍,也不需要放弃台湾户籍,不会因申领台胞居民证而改变其在大陆的纳税身份和纳税义务,也不会在大陆负有全球所得纳税义务,不改变其在台湾地区享有的相关权利义务譬如退休金、健保等。台胞居民证的发放不仅为落实惠台措施提供了平台支撑,体现了对台工作的体系化、机制化,也充分考虑到台湾同胞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对台工作的创新性、务实性。
第三,大陆惠台政策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并不受两岸关系变化的影响。惠台措施作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重要推力,正沿着既定节奏,有条不紊地深化落实。台胞居民证的发放是继“31条惠台措施”之后,又一掷地有声的举措,全面平稳地铺开,并没有受到两岸关系持续僵化的影响。发放台胞居民证的举措由大陆主导,具有“单边”特点,并不要求台当局同样提供大陆居民同等待遇。
与“双边”交流不同的是,台胞居民证的发放不需要通过台当局的介入,而与台湾同胞建立直接关系。举措的效力仅与大陆的“磁吸能力”和台湾同胞的“西进”意愿等有关,与台当局并没有直接关系。该举措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真正惠及台湾同胞为立足点,以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为路径,以期实现两岸民众“利”与“心”的共融。(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编王义伟 编辑严葭淇)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