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财讯正文

海丝之路上的“教育明珠”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巡礼

作者:李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7-27 19:16:31

摘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已是马来西亚一所很有名的高校,在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5月18日,中新社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今秋计划招生过千人》为题,报道了中国大学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并介绍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学生规模、专业设置等相关情况。

■ 李白

2018年7月6日,由《华夏时报》和厦门大学EMBA校友组织的 “华夏财富之旅”,从厦门来到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南郊雪兰莪州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数十名中外企业家和厦大校友在这里举办了“厦大EMBA华夏马中投资论坛”。华夏海外CEO方明、厦门大学EMBA北京校友会执行会长李树忠、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顾问范智全致辞;马来西亚征阳集团市场开拓与营销总监龚凯民、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等嘉宾在论坛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觉得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置身于优美的校园之中,我们不仅要问,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中国公办大学为什么会在海外开设分校?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愿景规划和运行状况如何?学校如何保障它长远健康地发展?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在这里对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

一、机遇与决策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南郊雪兰莪州,占地约900亩,距吉隆坡国际机场约15公里,距马来西亚国家行政中心布城约20公里,距吉隆坡市中心的代表性建筑双子塔约45公里。从吉隆坡国际机场到市区的轻轨列车,第二站萨拉丁车站离学校大约一公里左右。学校以西不到一公里就是机场到市区的高速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于2013年9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建设(批准号:教外办学函〔2013〕48号)。根据马来西亚高等教育相关法律,分校在当地注册为私立大学。按照国际上比较公认的观点,美、英等国的学者将“存在办学实体”和“授予母体大学学位”作为“海外分校”最基本的特征。英国“无边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简称OBHE)认为,大学海外分校是一所高校的离岸实体,以外国高校名义由主办高校独立运营或与他方合作运营,颁发母校学位。按照这个标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完全符合海外分校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所中国名校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也是第一所在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大学分校。

随着马来西亚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国政府在新世纪初提出了建设东南亚“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吸引250,000名国际学生。但直到2013年,马来西亚仅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约150,000名国际学生(含超过10,000名中国学生)。为了实现发展计划,除马来西亚国立和私立大学以及已有的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西方国家的大学在马开办分校外,马来西亚政府觉得需要引进一所中国大学的分校,以适应中国的发展后中马两国之间加强文化教育交流的需要,进一步密切和中国的关系,并提升马来西亚的国家影响力。

马来西亚对中国高校的这种开放态度,适应了中国政府加大改革开放的政策,获得了中方的积极响应。2013年1月21日,马方高教部部长正式向厦门大学校长移交马来西亚高教部的办学邀请函。2015年11月13日马来西亚教育部批准分校注册。

在中国众多的高校中,为什么是厦门大学而不是其他高校来马来西亚开办分校呢?据了解,马来西亚高教部之前也派员和北京等地的几所大学进行过接触,表达过欢迎他们去开办分校的意愿,但并未获积极响应。厦门大学则对马方的邀请表达了积极的态度,很快回复愿意去马来西亚开办分校。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厦门大学是由马来亚华侨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93年之后,厦大回到嘉庚先生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马来西亚创办分校,这是历史的回馈。”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马来西亚的华人很多都是当年“下南洋”的福建人的后裔,对厦门大学有一种天然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从1956年开始,就为海外华侨华人(包括马来西亚华裔)提供远程教育。2003年,厦门大学与马来亚大学结成姐妹校。在国际化方面,厦门大学在中国高校排名第8,与全球28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5年11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马经济高层论坛上表示,分校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中马人文交流的水平,也体现了马来西亚政府和人民的开放态度”。

二、建设和运行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总投资13亿马币(约人民币20亿),由厦门大学全资拥有。学校总占地面积150 英亩(约900华亩),总建筑面积470,000平米,建成后可容纳10,000 学生。现在已完成第一期建筑面积260,000平米,包括体现厦门大学建筑特色的“一主四从”主建筑和一栋学生活动中心、五栋学生宿舍、一个三层圆形餐厅,以及包含标准足球场、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在内的运动场所,还有一个按照奥林匹克标准建造的室内游泳池。学校的现有条件可供超过5,000 学生学习和生活。

现已开工建设的第二期工程包含8栋学生宿舍、餐厅、学术交流中心和水上音乐广场,共1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10000名在校生,满足预期办学规模的需要。第三期工程为预留9万平米的科研建设空间,将根据需要适时启动。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由厦门大学全资拥有,按照国外私立高校的模式运行。学校的建设经费全部由厦大自筹,没有花国家财政的一分钱。各项捐赠总计约3.5亿元人民币,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富商郭鹤年先生捐赠1亿马币是捐赠中的最大一笔。分校的建设还得到中国工行、建行和中行等的大力支持。同时,厦门大学还积极争取竞争性的专项资金,包括部分用于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的设备经费。由于运筹得当,保证了分校建设经费常年足额到位,确保了校区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2015年12月3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正式宣布招生。2016年2月,首批220余名新生正式入学。分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是厦门大学的优势专业,并且是受到当地欢迎的热门专业,包括: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会计学、金融学、国际商务、中医学、海洋生物技术、化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和多媒体技术、电子与电气工程等15个本科专业。除汉语言文学与中医学专业为中英文双语教学外,其余专业均为英文教学。分校将于2019年1月迎来首届毕业生。

分校现有三个年级的在校生共3300余名,包括960多名来自中国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和来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埃及、赞比亚、土库曼斯坦、韩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100多人,其余大部分是马来西亚本地的学生。今年9月底,在校生人数将逾4000人。

在办学层次上,分校除本科外,还设有文、理预科班以适应国外升学体制的需要。目前,学校的各项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三、愿景与优势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办学愿景是:成为一所教学与科研一流、多元文化交融的国际性大学。学校以培养有尊严、有智慧的青年人才,使他们成为良好的区域公民,为马来西亚、中国与东盟的人民福祉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作为自己办学的使命。在办学层次上,除本科和预科外,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已获得马来西亚高教部的批复,预计2019年春季正式开课。汉语语言文学、能源技术硕士专业和计算机科学、海洋生物工程博士专业也正在积极申办中。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办学的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由中国、马来西亚两国教育部认证的学位。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内容,达到培养的标准要求,由厦门大学授予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教育部的认可学位。这既为学校的毕业生在国际化的环境就业和进入全球高校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也为学校吸引优秀的生源奠定了基础。

二是在英语教学环境下,实现中国元素与国际化教育的完美融合,使毕业生既能够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又能熟练地掌握英语语言工具和相关的国际性惯例,因而在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南亚各国选择就业时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是学生在海外校区学习过程中参与中国和东盟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的特有经历,使分校的毕业生在进入相关的国际性(含中资和外资)大机构就业的过程中,自然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四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知名大学引入的校园文化和优秀教育资源所具有的综合影响力,使分校在生源吸引、师资引进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分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上得以迅速的发展和提升。

五是按照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和广泛的通识选修课设置,有利于培养适应能力强的跨学科人才。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现有教师超过200名,其中28位教授,44位副教授。教师队伍除来自厦门大学的高水平教师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当地及全球招聘的优秀教师。按照马来西亚高教部要求,学校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20%即达到标准,但分校教师队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达近80%,充分体现了分校“高起点、国际化”的办学特点。

为确保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办学质量,马来西亚教育部要求分校教师的三分之一应该来自厦门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大学高比例的海归人才组成的师资力量,既保障了分校以英语为教学用语的需要,又通过海外分校的建设,特别是在国际化的学术环境中,通过英文授课、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以及英文发表研究成果等,进一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国际适应能力,促进厦门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四、奋斗与成长

在海外从零开始创办一所实体高校,办学经费全靠自筹,其难度可想而知。建设之初,分校的创业者们面对雪兰莪州郊区的一片棕榈林,以最快的速度开始了校园建设。2014年7月3日举行奠基仪式,10月17日学校基建正式动工。在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综合楼和首批学生宿舍的建设。2015年10月,分校获马来西亚政府的CCC认证(建筑物完工与合格证书)。2016年2月,分校首批二百多名新生正式入学。按照马来西亚通常的建设速度,要完成同样的建设至少需要二到三年的时间。分校的建设,使马来西亚再次见识了“中国速度”,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在招生方面,由于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可招收本科生的高校超过一百所,当地的高校招生面临很大的压力,有的私立高校在校生仅数百人。即使像澳大利亚的科廷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在马来西亚的分校,尽管已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校生也不是很多。有的国家在马来西亚的海外分校,每年招生甚至只有数十人。马来西亚有一位资深的私立高校举办者,在几年前得知厦门大学要在马来西亚办分校时,曾预言每年能招到50名学生就不错了。实际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2016年刚开始招生时,第一年就招到了近1500名学生,使原来一些预计分校招生难的人大跌眼镜。这既是厦门大学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学生认可的标志,也是分校适应海外办学的特点,按照市场化的招生模式进行有效运作的结果。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分校面向全球招聘教师。在众多的应聘简历中,严格按照拥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能够用英语授课的条件来择优遴选,使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素质的人才进入了分校的师资队伍之中。现在学校各专业学院的院长、系主任和骨干教师,基本上都由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台湾等地的资深专家担任,保证了相应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水准。2015年至今,分校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8篇。包括:分校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共40篇;SCI 一区文章共49篇(含 《柳叶刀》、《自然·通讯》等国际知名杂志)。

在学生工作方面,专门成立了学生事务中心,聘请中、马两国人员组成的学生服务团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中心的服务大厅设在综合楼的107室,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习惯地说:“找107解决。”令人感到可喜的是,分校正式招生至今只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但分校的学生已在国际国内几大重要赛事中崭露头角。分别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九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017年Simon Marais 数学竞赛各国最佳大学团队奖,第二届世界华语水平大赛(新马地区)国际组团队一等奖、国际组个人二等奖2份、三等奖2份等。

校区的清洁卫生和安全保卫工作也采取国际化的做法,按照大学校园的服务标准,全部外包给专业服务公司,既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还保持了高水平的服务,真正做到了和国际接轨。

五、影响与评价

现在,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已是马来西亚一所很有名的高校,在中国国内和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5月18日,中新社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今秋计划招生过千人》为题,报道了中国大学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并介绍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学生规模、专业设置等相关情况。5月20日,教育部微信公众号“微言教育”以《厦门大学:海外建校 共建“一带一路”的厦大模式》为小标题,报道了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第一所高校全资设立、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重点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生。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2017年7月30日刊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经济倡议,它还反映出了中国寻求在全世界扩大影响力的诉求。”文章以一个家在分校附近的马来西亚学生娜济拉·巴哈罗姆选择学校的例子,说这名18岁的女学生勤奋、专注,学习成绩很好。进入学校学习后,娜济拉说:“我选择这所大学时,高中同学都非常吃惊。我是一个很害羞的人,我的朋友们担心我在这里会活不下去。”但娜济拉今天的生活已经远不止是活了下来,还在这里跟不同种族的同学交朋友;在全新的校园体育馆里锻炼,排遣压力;在各种学生俱乐部度过课余时光,还学习韩语和演奏乐器。

英国《卫报》网站2017年7月7日报道,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20岁的金融系学生余恒元(音)正在去健身房的路上。他说:“这是中国的名校,我们认为身为第一届国际班毕业生有一定优势。”报道说,余恒元像大多数学生一样是马来西亚华裔,受过该国中文学校的教育。学生们在分校用英文学习,但课余时间基本上用中文交谈。这种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正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有益的场所。

这些报道都是“第三方”对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评价,显得客观而具体。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教授在介绍分校时说,学校正在集中精力完成校区的建设施工,到2020年将学生人数将提高到5000人左右。他说,马来西亚是一个非常适合中国海外分校发展的国家,不仅是因为政府的支持,而且厦门大学和马来西亚很有渊源,厦门大学就是陈嘉庚先早年在马来西亚的事业取得成功后创办的。王校长认为,把厦门大学的教育事业带回到其缔造者起步的地方具有历史意义。“尽管收回投资十分重要,但是我们还想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给它更多的时间。”

让时间来见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发展和未来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