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数量应该控制了
冉学东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中国的金融机构数量是太多了,尤其是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最近几年增速过猛,已经跟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背离。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机构大约总计3822家,这是2017年的数据。
券商大约有144家,公募基金有109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8家、财产险保险公司44家、人身险保险公司64家、再保险公司6家。最近几年发展最快的是私募基金,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计19708家。
金融机构里边,还应该算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截至2017年9月30日,银监会融资平台名单共有11734家,其中9236家仍按平台管理,另外2498家已经退出。地方融资平台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为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机构,正是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推手,这几年由于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推动这些机构开始逐步退出,它们本质上也是金融机构。
要说近几年金融机构膨胀,还有一个是互联网金融,几乎所有大点的公司都成立各种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及金融集团,不完全统计互金公司曾经达到万余家,近几年政府开始严厉监管互金公司,互金公司的数量急剧萎缩,目前的数量大概不到两千家,仅仅今年6月份跑路和关闭清盘的公司就达30余家,市场化淘汰应该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由此給投资者带来的灾难也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一般而言,企业的设立和淘汰是市场行为,由市场来平衡,但是市场的确也有不敏感的时候,尤其是当社会上盛行刚性兑付,就会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设立,最终淘汰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更加严重。
还有一类金融机构属于自身的规模扩张很迅猛,最典型的要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它们是1999年从四大行分离出来专门从事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公司,分别是华融、信贷、东方和长城,由财政部为四家AMC分别提供100亿元资本金,由央行提供5700亿元的再贷款,同时允许四家AMC分别向对口的四大行发行了固定利率为2.25%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用于收购四大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美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大概是8-10年的运营周期,所以便有了10年之约。
而在处置过程中,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也纷纷开始分离政策性业务,开始商业化转型。2008年8月,财政部牵头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推动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综合金融集团成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向,通过重组、新设、战略投资等各种方式,收集金融牌照。2006-2010年间,中国华融陆续拿下金融租赁、证券、信托、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等几乎所有形态的金融牌照,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控股集团。2009年,在十年之限来临之际,在人行工作20年、在银监工作6年的赖小民调任华融,开始尝试市场化转型,其他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也走了华融一样的路子,都成为了金融控股集团,至此,政府主导的金融控股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资产管理公司恰逢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景气,货币超发,四万亿刺激,房地产泡沫,金融业的暴利,不论是资产规模和利润都是快速飙升,这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欣欣向荣的基础。2018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健全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国务院已要求央行牵头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赖小民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至此,这次史诗级别的扩张才停下脚步。
但专职处置不良资产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地方上却迅速冒了出来。2018年1月分别有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获批筹建,这5家获批地方AMC分别为:贵州省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富安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黑龙江国投穗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甘肃长达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中安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逾50家地方AMC已获批成立,其中10个省级行政区至少已有两家地方AMC,而广东、浙江、福建、山东等则均已成立三家。
同时,多省市开始筹备辖内第二家地方AMC。许多地市级政府都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专司不良资产处置。
最近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的数量一直在缩减,但是在金融领域,不仅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国有的,而且政府主导的金融机构一再迅猛增加。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数量扩张事实上才刚刚开始,近日,相关监管机构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金融投资公司就是为以后银行债转股而设立的,类似于此前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明确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应由境内商业银行作为主要股东发起设立,但并不要求商业银行控股。笔者也注意到,办法中对股东没有民营和国有的限制,但是由于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均为政府控制,新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依然绝大多数还是政府控制的。
而随着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银行业理财资金的投资管理也需要各银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这又是一大波政府控制的金融机构要成立。
准金融机构还包括最近几年各地成立的各种类型的交易所、股权交易机构以及金融租赁公司、典当公司等等,他们的数量也正在膨胀中。
金融业不同于其他制造业和服务业,其自身有自我膨胀的冲动和倾向,一旦金融机构由政府主导,背靠政府信用,占有资源、资金、权利等等特权,自身的扩张就更加具有便利性和顺周期性。更由于有政府信用的背书和资源,政府控制的金融企业不仅仅难以通过市场化优胜劣汰,而且还对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总的来讲,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应该跟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因为金融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实体,金融业过度膨胀会超额吸取实体企业利润,反噬实体企业,导致实体企业的生存艰难,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中国经济结构里已经表现的极其充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笔者认为,现在要整顿金融业,必须从减少金融企业的牌照审批开始,政府逐步退出金融公司的控股权,由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平衡作用,最终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