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巴菲特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18 17:17:14

摘要: 2007年5月的第一个周末,美国奥马哈,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现场,一位来自旧金山的17岁年轻人,据说这是他第10次参加股东大会,不过他还是问了一个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人。”

不一样的巴菲特


文/程凯

   2007年5月的第一个周末,美国奥马哈,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现场,一位来自旧金山的17岁年轻人,据说这是他第10次参加股东大会,不过他还是问了一个被问及最多的问题——“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投资人。”
    股神的回答是:“读万卷书。我10岁的时候,已经把奥马哈公共图书馆里书名有‘财经’字样的书读了个遍,有些还读了两遍。如今我都76岁了,但我依然在用19岁时从《智慧投资人》那本书中学到的那套思维方式想事情。如果某种方式有某种让你茅塞顿开之感,没准它就适合你。”
    这番对话出自《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一书,作者杰夫·马修斯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参加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大会,他的新书就是这两次参加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的记录。
    读万卷书,真不错。但是,巴菲特可能没有意识到,光是读完市面上带有“巴菲特”字样的书就够这位年轻人看上一两年了,这还得假设他的阅读速度足够快。
    现在又多了这一本,好在《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会让读者觉得亲近些,至少可以让他带着轻松的心绪一个下午读完这本书,只当是跟着马修斯去了两趟奥马哈,听巴菲特讲了不少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尤其是他回答股东的一大堆问题。总有一个问题恰好是你想问的不是吗?
    《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中的巴菲特是“巴菲特书系”中的另类,因为他不想在一本薄薄的书里讲述巴菲特一生的故事,也没有研究巴菲特的投资圣经的意图,马修斯只是在告诉你,他在奥马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些什么。当然,为了让第一次接触巴菲特的人更好地了解他,马修斯在书中还是穿插了一些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投资思路。仅仅为了方便而已,绝对不想“教导”读者些什么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股东大会上的巴菲特平易近人、轻松幽默。他在2008年又一次以几乎同样的内容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个远道来自印度孟买的年轻人提问说:“怎样才能培养正确的投资思维方式?”
    巴菲特说:“我相信读万卷书,大概有8年的时间,我把时间都荒废在技术分析上,后来在我19岁时,我读到一本书——《智慧投资人》。现在这本书和我50年前刚接触到它一样伟大,如果你遵照格雷厄姆在书中的教导去做,等待你的不会是什么坏结果。格雷厄姆的书中有三点很重要:你是在购买一家公司的一部分;你是用市场来服务你而不是教育你;你希望有一个安全边际。如果你做到这些,你就不会再一窝蜂。”
    在这里实录巴菲特两个“读万卷书”的回答,我想提几点有趣的发现。
    首先,巴菲特这位老头很狡猾。他一再告诉你要读万卷书,但是每次让你去读万卷书后紧接着他又说到了同一本书《智慧投资人》,这本真正影响他的书。作为年轻人我想问,我到底是该读万卷书呢,还是应该读好一本书,就是这本《智慧投资人》?
    读100本巴菲特研究,不如听巴菲特讲话。这就是所谓的“读原著”。
    第二,巴菲特说的话通常很简单,回答不同的问题,也可以用完全一样的答案。再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在大多数“巴菲特书系”的书中,像读万卷书、读《智慧投资人》这样的话语比比皆是。在庞大的书系中,我们是否过分解读了巴菲特,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太复杂了呢?
    巴菲特面对那些对他的过度诠释会怎样想?可能偷着乐吧。不把大家搞糊涂了,怎么能显出股神的风采来。
    第三,还是要读原著。再听听上面的这句话,“如果某种方式有某种让你茅塞顿开之感,没准它就适合你。”让巴菲特茅塞顿开的是《智慧投资人》,可让你茅塞顿开的也许恰恰是《期货投资技术分析》,投资或者投机,每一个人只能对符合他本性的东西茅塞顿开,每一个人也只能听进去符合他本性的话。
    这可能就是千百万人学习巴菲特,而只能得其皮毛的原因吧。巴菲特属于那种基因突变的人,我们有那个投资基因吗?
    投资意味着什么?在2008年的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投资就是说我们现在把钱放出去,将来再把更多的钱钓回来。”听听这句话吧,你能学到什么投资之道啊,巴菲特不过是在做一个名词解释而已。
    一个定义是不会有错的,这就是你听着这话特像真理的原因,再加上巴菲特非常善于说话,因为这里他用了一个隐喻,一个“钓回来”,是他把投资比做了钓鱼,轻松自如。让人想起了另一个中国老人——姜太公。
    由于执著于读原著,在所有“巴菲特书系”中,我都是跳跃着阅读的,直奔巴菲特原汁原味的话,马修斯的这本《亲历巴菲特股东大会》极大满足了我的欲望,因为书里巴菲特的原话太多,再加上这些原话间穿插的大部分都是会议现场描写,简单清楚,我大体上可以忍受以至于不再跳着读。
    等到一本话题自己感兴趣,作者又愿意简单明白写作的书,是一件幸事。这里有几个小镜头,可能会引发你的兴趣。
    镜头一:来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你需要自己订机票、自费租车、自费订酒店,甚至连会议中场休息的午餐,你都只能站在小卖部旁啃手里的热狗;可是,谁又能够放弃参加这场金融界的狂欢呢?
    镜头二:不要以为成为巴菲特的股东就高人一等,同样需要早早到会场去占座,不然就请在高高的看台边缘站上好几个小时吧。你无法想象,会场上27000人会同时屏息翻报纸,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拿出手机,只是默默等待巴菲特的到来。真的是一场朝圣。
    镜头三:会场上出现了一位穿着一套皱巴巴的深色衣服,一头不羁的白发的老人,掀起了观众席的狂潮,他就是“股神”——巴菲特。而前来参加股东大会的人中,有上至七旬的白发老人,有不满十岁的天真孩童。
    这是一次27000人的朝圣,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一场“欢乐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