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扩大MLF担保品范围的深意
冉学东
近日,央行决定适当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此次新增的担保品主要包括:1、不低于AA级的小微、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2、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3、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此前MLF的担保品范围包括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由此,MLF的担保品范围由此前的高等级资产向中等等级的资产扩展,这首先表明,央行的货币发放在进一步宽松。
不过应该注意到,尽管担保品范围扩大了,但是交易对手还是没有变化,中期借贷便利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符合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应该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因为201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述,其向以上银行发行了MLF。
其实从4月25日,央行下调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归还到期的MLF,就能看出这个趋势。
央行对于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的表述是,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
这次降准主要涉及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以2018年一季度末数据估算,操作当日偿还MLF约9000亿元,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大部分增量资金释放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此次降准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绝大多数在16%或14%.
其实央行也可以继续以发行MLF的方式去归还已经到期的MLF,但是优质高等级债券一般都被大型银行所垄断,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比较缺乏,它们的资产更加集中在此次扩大的资产债券范围内,这次扩大担保品范围,笔者认为主要是缓解中小银行的流动型压力。
自从外汇储备减少,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发生变化,中小银行的资金压力越来越严重,中小银行由于网点少,客户基础比较薄弱,吸收存款能力差,一般只能通过同业市场向大型银行拆借,或者发行高成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大额存单,以缓解流动性压力,但是由于负债成本较高,其贷款利率也比较高,直接导致了地方经济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
这种情况的发生固然与非常复杂的各种原因有关,但是与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有更加直接的关系,央行通过MLF等各种“麻辣粉”投放基础货币,直接受益者是大型银行等,许多中小银行不能直接作为央行的交易方,只能通过向大型银行拆借获得。
在这次降准的表述中,央行有关负责人称,当前,我国小微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流动性结构,同时适当释放增量资金。
而在笔者看来,尽管央行有以上的主观愿望,货币政策作为宏观工具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中小银行拿到资金后是否一定会贷款给小微企业是值得怀疑的,这从去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飙升能看出来,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撑房地产市场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近期央行扩大流动性的动作频频,可能与以下担忧也有关系,比如6月钱荒,最近今年的两次钱荒都发生在6月,央行必须对防范钱荒,投放流动性。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央行可能已经通过这两次操作,正在探索独立的货币政策路径。
加入WTO以来,中国外贸一直是双顺差,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抵押品是外汇储备,投放出去的是外汇占款,从2014年以来,外汇储备开始减少,外汇占款也相应减少,央行通过发行各种“麻辣粉”来投放基础货币,抵押品已经是优质债券,而目前已经扩展为AA级债券,最近两年这些流动性投放都要到期归还,而上次以存款准备金置换,相当于金融机构不归还流动性,有点类似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投放基础货币,如果这个模式继续执行,则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模式的一大转型。
也就是说,由于中国金融市场以及经济的发展,央行正在探索独立的货币政策基础,最重要的是摆脱了依赖外汇资产投放基础货币的桎梏,采用自己经济体的资产作为发型货币的基础。
但是,这个方式的一大困难是,用不算很优质的债券做为抵押资产发行货币,这样发行的货币由于抵押品信用不足,可能对人民币币值产生负面影响,增加人民币汇率的贬值的预期。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