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枸杞里的生意经:“红色”产业助力青海经济高速增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6-02 18:26:3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6月时节,草色青青。位于青海海西州的枸杞生态基地里,一粒粒果实挂满枝头。
枸杞是荒漠生态条件下多年生落叶灌木。对于原本多盐碱地、干旱少雨的西北地区来说,种植枸杞这一既有经济效益又能防沙治沙的树木,不仅成了新的脱贫之路,更重要的是利用枸杞改善环境效率高,成本低。有生态专家表示,种植一棵一般的乔木价格在3元至15元之间,种植绿地与种植枸杞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一比数十倍,也就是说种一平方米的绿地需要的费用,就可以种植几十平方米的枸杞。
治沙与脱贫双管齐下,近年来,青海省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重大工程,2017年,青海新增枸杞种植面积4867公顷,总面积达到近46667公顷,其中有机枸杞认证面积达到4733公顷,16家企业获国际有机认证,生产规模、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
2017年,青海枸杞产值达34.54亿元,带动周边农户3.1万户,农牧民7.1万人,帮助农牧民增收11.3亿元。全年有机枸杞出口达364.6吨,创汇413.5万美元。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青海海西州把发展枸杞产业作为强农富民的重大工程,先后建立“柴达木枸杞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柴达木绿色食品保健品出口基地”“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国家级出口枸杞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社会联动等有效措施,“小枸杞”已形成“大产业”。
枸杞种植不仅为青海创造收益,也为当地劳动力找到新的就业之路。
据了解,今年,青海省计划组织14.79万余人(次)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其中农牧区劳动力11.6万余人(次),城镇劳动力近3.18万人(次)。
“每年七、八月份,我们就去海西州诺木洪采摘枸杞,每天摘90多斤,一夏天算下来也能挣好几千元。”青海省湟源县的采摘工王民权告诉记者。据了解,枸杞种植、采摘和加工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采摘期需要大量人力进行集中摘果,这带动了劳务市场的流转,解决了社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2017年青海省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6.8万人次,其中“海西采摘枸杞”采摘活动共使用省内外采摘劳务工9.1万人。
围绕枸杞浆果资源高值化利用,青海省已开发出有机枸杞干鲜果、冻干枸杞、枸杞浓缩汁、枸杞籽油、枸杞蜜、枸杞芽茶叶、枸杞健康酒等50余种,取得几十项科技成果和专利,一批种植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由种植、精深加工、包装、销售各个环节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如今,青海枸杞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日渐提升,产品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枸杞产品扩展到拥有千年滋补历史的枸杞已形成“大产业”。
为了规避枸杞种植风险,5月31日,中国经济信息社、青海海西州人民政府在北京联合发布新华·柴达木枸杞(柴杞)价格指数,为有机枸杞产业提供风向标和晴雨表。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枸杞种植基地,是枸杞生长的绝佳生态区,我国出口的有机枸杞九成来自柴达木盆地。新华·柴达木枸杞(柴杞)价格指数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充分发挥了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作用,以及青海有机枸杞产业地缘等优势,有利于指导产业规范化蓬勃发展。”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马锐对媒体表示。
在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苏会志看来,指数直观刻画了柴达木枸杞产地价格变化趋势。通过提炼海量信息,开展数据关联分析,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为行业提供了公开透明的价格指引,有利于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参与者及时、准确地研判行情,可为政府监管、科学种植、贸易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未来还将不断完善指数体系,逐步扩大样本覆盖范围,深入探索指数价值,强化指数用途,引领产业发展。
打造品牌效应
不过,对于青海枸杞来说,一个尴尬的问题在于,以往,全国枸杞市场“宁夏红”,“定价中心”在宁夏,青海不具备发言权,由此带来诸如“价格对掐”、压价销售、为提升枸杞“卖相”使用非法添加剂等行为,这种全国枸杞市场的价格乱象也掣肘了青海枸杞健康发展。
此次新华·柴达木枸杞(柴杞)价格指数包含涵柴达木有机枸杞价格指数和柴达木绿色枸杞价格指数,样本覆盖海西州有机、绿色枸杞认证面积的90%以上。当期相应价格指数根据每个采集点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为打造青海枸杞价格“话语权”提供了助力。
“我们将继续培育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枸杞市场综合竞争能力。”海西州副州长孟海说。
根据《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项目,未来十年,青海将大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这也是海西州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现代农牧业和旅游业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一步。据了解,2017年,海西州GDP增速位居青海首位,同时,供给侧改革、农牧场综合改革等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