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讨债员工讨薪 店商互联曝资金链危机
见习记者 帅可聪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春燕 北京报道
创始人疑似失联、业务全线关停、强制裁员且拖欠工资、供应商和配送商集体讨债,快消品B2B平台店商互联(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店商互联”)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堪比当初的乐视。
公开资料显示,店商互联成立于2014年1月,总部位于北京,是一家提供快消品B2B采销渠道、交易平台及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系统服务商,旗下设有店商商城订货宝、店商金融店付宝、店商物流无忧蚂蚁、店商大数据四大板块,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设有分部。
这家曾经经过三年5轮融资,烧钱超过10亿元,业务遍及全国的快消品B2B平台,突然陷入停摆,正在给数千人的权益带来损害。
供应商、配送商集体讨债
4月23日上午9点,北京市海淀区知春大厦7层,本已人去楼空的店商互联总部人头
攒动,数十位被拖欠货款或配送费的供应商和配送商聚集于此,集体讨债。
但《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店商互联总部办公区域已大门紧锁,仅有前台黄姓工作人员在疲于应付。
多位讨债者向黄姓工作人员讨要说法,但黄姓工作人员只让供应商及配送商填写表格,登记公司名称、欠款数额等。
有供应商质疑,“每次来都填,填了也没用。”
黄姓工作人员则回应,“如果你觉得填了没用就别填。”
被问及是否店商互联创始人兼CEO宋宁宝安排的留守,黄姓工作人员直接表示:“没有人安排我在这儿。”
期间,记者跟随黄姓工作人员离开现场,在楼梯间,听到该名工作人员通过微信向领导汇报:“现在供应商、配送站来了好多人,怎么办?他们针对着我一个人,安保也没人,这种情况怎么解决。”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当日聚集的供应商和配送商主要为店商互联提供酒水饮料、日用百货、休闲食品等快消品的供应、配送服务。从去年11月开始,他们就开始被店商互联拖欠货款或配送费,金额从近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其中,主要以北京地区的供应商和配送商为主,有部分来自浙江、江苏等省份。
而一个供应商组建的“维权要账”微信群中,记者还发现,遭遇店商互联拖欠费用的供应商、配送商超过200人,遍布全国十余个省份。
据一位供应商介绍,“这仅是目前能够联系上的。”
一位北京的供应商透露,自开始被拖欠货款,其已连续几个月来到店商互联总部讨要,但店商互联一直以“对账”为由让“再等等”。而到今年3月,全国各地供应商及配送商来此次讨债的人越来越多,4月初,店商互联总部各部门已陆续停止办公,仅有部分负责善后的人员留守。
据一位留守善后工作人员刘守(化名)透露,善后工作人员此前共计有三十余名,但大多在19日晚上办理了离职。
一位饮料供应商对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每次结不清账,只给一部分,到11月份彻底不给结了,他们一直说在对账,让等等,结果现在人都跑了。”
据记者了解,23日聚集的供应商中,被拖欠的货款数额最低大约在5000元,而最高的则达上百万元。
对于部分配送商而言,除了配送费,已缴纳的高额保证金无法追回则无疑是他们的心头磐石。
据了解,无忧蚂蚁在全国加盟的配送站有2000多家,此前,站点承包人本只需缴纳2万元保证金。去年11月前后,店商互联以“供应链升级”为名与配送商签署承运合作补充协议,要求缴纳更多保证金。
记者看到的一份由配送商与店商互联旗下无忧蚂蚁(北京)城市物流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无忧蚂蚁”)于11月初签署的《货物承运合作(补充协议)》,无忧蚂蚁承诺配送商配送区域范围内的年销售额保底8万元,若销售额不足,将按照8万元销售配比结算运费。但配送商需缴纳1万元服务保证金和5万元货物保证金,也就是在原先的基础上要补缴4万元保证金。
但签署协议的配送商均称,在那次“升级”之后,就再未按时收到过配送费。
经过多次催讨,在4月初,店商互联方面对供应商和配送商表示,公司资金困难,无法按时支付费用,供应商和配送商可签署协议通过两种方式拿到欠款,要么一次性付清,只支付70%,要么分期十个月付清全部。
为尽量减少损失,部分供应商和配送商签署了支付70%欠款的协议,但至今仍未拿回欠款。
记者拨通了店商互联创始人兼CEO宋宁宝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目前,店商互联官网仍能打开,但所有商品均显示已售罄状态,而公司简介链接已无法打开,显示为“服务器错误”,此外,官网客服热线和品牌合作电话也均已无法拨通。
记者了解到,店商互联北京地区供应商及配送商目前正抱团商议采取法律途径讨债。而记者查询最高法网站发现,店商互联4月19日已被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具体行为为“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
员工集体讨薪
据记者了解,除了拖欠供应商及配送商费用,店商互联大多数员工的工资也被拖欠。
据行业媒体“新经销”拿到的录音文件显示,在今年3月底,店商互联总部曾召开员工遣散大会,一位受命于公司董事会的王姓工作人员宣布,“因公司经营不善,董事会决定商城整体裁撤,除个别员工留守善后,其他员工将全部离职。”
刘守向《华夏时报》记者证实,该录音文件记录的是3月29日店商互联商城部门的遣散大会。
录音文件还显示,店商互联总部员工此前2月份工资已被拖欠,而城市端员工今年1月、2月的工资均迟迟未发。
一位人力资源部马姓工作人员在遣散大会上称,离职员工将在4月20日前结清截至3月底的工资,但是工资发放比例,总部员工为80%,城市端为70%。
录音中,马姓工作人员称,“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不接受,理解大家采取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但签署协议只有两天,资金池一直在减小,下周还有没有这个比例就不确定了。”
店商互联一位离职中层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当时签署的协议内容大概为“欠薪多少、什么时候付、签完离职协议后保密协议依然有效、不得提起诉讼等”。其还透露称,公司经理以上级别员工基本上都被拖欠了五个月工资,普通员工大多是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店商互联北京分公司员工李芬(化名)向记者提供的《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则证实了上述协议内容。李芬告诉记者,在签署协议书时,欠款金额一栏并未填写,只是与人力资源部口头核算了按70%比例发放的工资金额。
不过,与供应商、配送商的遭遇一样,不少员工虽然签署了协议,截至目前亦未拿到工资。
据了解,宋宁宝4月20日曾在微信群发布《致歉全体员工信》,称原定于4月20日发放全员工资,做了很多努力,但都失败了。“由于融资失败,无法给到员工们承诺,我深深地表示歉意,但是请大家相信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尽力挽回大家的利益,我已经有了新的思路,也有了新的重组小组。请大家相信我,这是我给大家最后的承诺!”宋宁宝说。
据了解,目前,全国多地店商互联及其旗下无忧蚂蚁所属员工已在提起劳动仲裁。
一位申请劳动仲裁的北京地区员工称,目前北京顺义、石景山、房山各区均有员工集体申请劳动仲裁。顺义区仲裁委已受理数十位无忧蚂蚁员工的仲裁申请,并已先后三次邮寄相关仲裁文件,但仲裁专递最终均因未被接收而退回。
刘守告诉记者,对于最后留守善后的工作人员,此前公司承诺全额发放工资,但最终亦未能兑现,刘守被拖欠了近两个月工资,目前也正在申请劳动仲裁。
据了解,3月底未签署工资协议的第一批店商互联总部员工申请的劳动仲裁已初定于5月23日开庭。
资金链断裂引爆危机
录音文件资料显示,此前,店商互联整体已经挣扎在破产边缘,而在今年一月份,公司还宣布B+轮融资,获得真如投资3.5亿元。
据公开报道,过去近四年时间,店商互联先后宣布获得过5轮融资。
2014年6月宣布天使轮融资,险峰长青投资数百万元;2015年Pre-A轮融资,经纬中国、险峰长青投资数千万元;2016年3月宣布A轮融资,德同资本、长江国弘、爱施德等投资1.3亿元;2016年11月宣布B轮融资,光大瑞华等投资7亿元;2018年1月25日宣布B+轮融资,获得真如投资3.5亿元投资。
“一月份,宋宁宝还在微信群里发融资3.5亿成功的庆祝红包,现在怎么这样了。”对于店商互联如今困境,一位知情人士不禁愕然。
多位店商互联方面员工告诉记者,其实B+轮3.5亿融资并未完全到账。一位无忧蚂蚁员工称,“无忧蚂蚁目前已经不能提供服务,因为资金链有问题,3.5亿的融资并未完全到账,到位了一半,但是前期欠债太多。”
李芬向记者提供的3月29日微信聊天截图显示,店商互联董事会彼时曾作出决议,所有分公司只保留重庆、广州,其余全部关闭。但是广州、重庆公司数日前也均已关闭。
刘守称,3月底投资人本来打算接手,保留两个城市继续运营,撤掉大部分,缩减开支,但最后却未能成行。“之前的工资、还债协议都是投资人出的方案,最后可能是签的不理想,仲裁的太多,接手继续搞的话成本太高,后来放弃了吧。” 刘守说。
记者向真如投资求证融资情况,截至成稿尚未获得回应。但真如投资今年1月还将店商互联作为投资案例展示,在3月份已悄然撤下。目前真如投资官网投资案例一栏,所有投资案例均已无法查看。
记者向经纬中国、德同资本等相关投资机构寻求置评,截至成稿亦尚未获得回应。
店商互联如今所遭遇的困局,或许是整个快消品B2B行业的一个缩影。
据“新经销”不完全统计,2017-2018年,停止运营或者已经转型的B2B平台就有25家。其中,全国性B2B平台除了店商互联,还有雅堂小超,区域性B2B平台则有棒小店、天天买等,而这其中又多以自营型B2B平台为主。
一位自称熟悉宋宁宝的供应商称,其早就预示到宋宁宝会陷入危机。“店商互联经常低价冲销量,28块进的货27块就卖了。今天不倒明天倒,只是没想到这么快。”该供应商称。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快消品B2B行业,低价竞争导致平台丧失造血能力是一个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市场前景巨大,各家疯狂烧钱抢占市场,但对于终端客户而言,谁家便宜买谁的,客户粘性难以建立;另一方面,低价竞争难以持续,一旦融资没能及时跟上,平台便会岌岌可危。
“新经销”分析师刘少德认为,许多快消B2B创业者对资本市场理解不够,缺乏持续的融资能力;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进入到快消B2B领域以后,其他投资机构已较少关注快消B2B。此外,创业者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也是掣肘平台发展的一大原因。
刘少德认为,快消品行业本质上是一门需要精细化运营的生意,不少B2B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了精细化运营,导致盈利能力不足。
多位员工向记者直言:“店商互联内部管理混乱。”
记者以供应商身份恳请店商互联留守黄姓法务人员帮助解决欠款问题时,其曾单独对记者表示,“现在老板(宋宁宝)很恼火,明明知道公司内部有人(中饱私囊),但是你们供应商却不配合,如果你们能够拿出证据,可以想办法优先给你们解决问题。” 店商互联内部管理问题可见一斑。
尽管宋宁宝至今仍未现身,不过如今店商互联所遇到的困境必然不是其作为创业者所愿意看到的。投资方险峰长青去年1月曾在其官方微信上刊发宋宁宝的创业感悟。宋宁宝称,“不要害怕犯错,当你想着不犯错的时候你就已经犯了保守主义的错误,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极强、最快的纠错能力。”
希望这一次,他依然能够带领团队闯过死亡关口。
责任编辑:韩永先;主编:陈锋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