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寿险公司转型艰难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13 21:17:00
■吴敏 冉学东
近日,银保监会公布2018年1-2月保险企业经营情况统计信息。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保险业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03.44亿元,同比下降18.48%,其中,产险公司与寿险公司表现依旧呈分化趋势。细分来看,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46.32亿元,同比增长17.65%;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757.11亿元,同比下降24.31%。
行业整体数据来看,备受重视的“开门红”可谓惨淡,但是行业整体保费规模下滑之际,不同背景、不同规模的公司业绩却出现了明显分化。传统老牌大型寿险公司原保费稳定增长,中小险企业绩分化明显。
从老七家来看,1月份保费收入下滑明显的国寿、人保寿及泰康,在2月均表现不错,负增长趋势有所减缓,其中,国寿保户投资及投连险新增交费实现进一步缩减,前两月增速为-50.74%,2月单月保户投资及投连险新增交费为36.85亿元。
平安、太保及新华三家公司较1月增速放缓,但平安、太保仍保持了20%以上增速,太保以21.14%领衔老七家,新华前两月原保险保费增速下降为7.91%。老七家中,太平人寿持续负增长,1月份增速为-6.75%,前两月增速为-7.33%。
除老七家外,从前两月保费收入看,华夏人寿表现强劲,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19.49亿元,保费增速从1月的-20.85%增长至前两月11.64%,原保险保费排名超过泰康、新华,位于行业第6位。排名靠前的公司中,国华人寿、前海人寿、百年人寿前两月原保费增速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从具体增速来看,前两月,共34家险企保费出现负增长,其中安邦人寿、和谐健康和华汇人寿三险企原保费增速负增长近100%,幸福人寿和中融人寿负增长幅度也超过80%;与此同时建信人寿、国华人寿、百年人寿等则出现了50%以上增长;一些新设立的寿险企业由于基数效应,甚至出现了十几倍的增长。
大型险企增速稳定,中小险企出现分化的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称,2018年,中小寿险公司将继续面临转型的压力与挑战。
朱俊生之所以如此表示,首先是因为,中小险企产品开发与渠道建设难度大。中小公司普遍对保障型产品的开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保障型产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同时,多数中小公司个险渠道薄弱,增员难度及成本加大。
其次,中小险企资产投资能力不足。部分中小寿险公司过去中短存续期产品占比较高,资产久期也普遍较短,缺乏在中长期资产项目筛选、风险管理、投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缺乏具备相应能力的专业人才,中长期资产投资能力普遍不足。
第三,其短期行为造成利差损与费差损风险。在竞争与转型的双重压力之下,部分中小寿险公司有可能被动提高渠道手续费、降低产品定价,由趸交低价值产品转向期交低价值产品,或利用高预定利率的长期年金产品获取保费收入,从而有可能造成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
同时由于长期保障和养老年金产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高承诺利率和高费用率变得更为隐性,进一步容易掩盖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
此外,还有行业面临转型带来的压力。转型过程中业务增速放缓可能导致股东回报减少、核心管理人员流失等问题,从而影响公司经营稳定,使中小公司面临转型与生存的双重压力。大多数中小财险公司将继续面临持续的亏损。中小财险公司由于固定费用占比高,在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难以有效摊薄成本,竞争压力大。而由于财产险行业资本充足度相对较高,大公司准备金比较充足,竞争优势更明显。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