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巴以冲突:“逾越节”的幸福与“土地日”的苦难

作者:马晓霖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4-04 13:36:09

摘要:以色列“逾越节”的幸福与巴勒斯坦“土地日”的血光之灾仅一墙之隔,国际社会的无能为力和地区力量的尔虞我诈,使失去故土已70年之久的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深陷绝望,历史早已记录并仍在目击他们同样应该赢得世人同情的漫长苦难。

马晓霖

       今年的330日至47日,是犹太人三大传统节日之首逾越节,以色列的主体民族犹太人大都欢天喜地纪念这一具有民族回归与崛起象征意义的重大节日。

《圣经》记载,3000多年前犹太先知摩西率数十万族人穿越红海摆脱埃及法老的奴役,在西奈山与上帝相约十戒奠定一神信仰纲领性条文后,犹太人盘桓西奈半岛四十年,又在先知撒母耳等领袖率领下逐步征服迦南即今天的巴勒斯坦,为此后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基础,犹太人作为中东一个独立民族由此登上世界舞台,并成为现代以色列复国与立国的历史依据。

然而,与国内外犹太人献祭、欢宴与游乐等喜庆活动截然不同的是,在加沙边境地区举行土地日系列抗议活动的巴勒斯坦人蒙受4年来最惨烈的伤亡。法新社称,30日当天的巴以冲突导致16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1400多人受伤,其中758人是枪伤,以色列方面无伤亡。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31日对这一冲突评论说:祝贺我们的士兵,以色列坚定、果断地保卫了主权与公民安全。

以色列逾越节的幸福与巴勒斯坦土地日的血光之灾仅一墙之隔,国际社会的无能为力和地区力量的尔虞我诈,使失去故土已70年之久的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深陷绝望,历史早已记录并仍在目击他们同样应该赢得世人同情的漫长苦难。

国土日:巴勒斯坦人的飞蛾扑火

今年515日,是巴勒斯坦人灾难日70周年纪念日。1948514日,以色列根据大国强加的联合国181号决议在巴勒斯坦宣布建国,次日爆发第一次巴勒斯坦战争,也即以色列的独立战争。这一战争截止1949年停火,不仅导致巴勒斯坦阿拉伯原住民失去大部分故土,还造成近80万难民,形成第一次中东难民潮,也是二战后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和最难以解决的政治难民潮。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不仅占领残余的巴勒斯坦土地,即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更制造了约100万巴勒斯坦新难民。如今,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的难民总数接近500万,其回归权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独立建国的梦想也一直留在纸面上。

这一轮的冲突始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基础雄厚的加沙地带,220多万人口中85%是来自今天以色列境内的第一代难民及其后代。据报道,为了打破长期封锁和严峻的人道主义困境并伸张难民回归权,哈马斯动员巴勒斯坦人举行为期6周的土地日抗议活动。430日,3万多青少年为主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在加沙边境地带,呼喊反以口号并向以军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以色列士兵则还以催泪瓦斯、橡皮子弹乃至杀伤性实弹,最终造成2014年加沙战争以来最血腥的冲突事件。

逾越节冲突只不过是漫长巴以流血冲突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暴力循环的又一个小高峰,尽管巴勒斯坦人的这次抗议活动将在515日收官并继续伴随流血冲突和彼此指责,但类似努力根本无法改变现状。

巴勒斯坦当局谴责以色列过分使用武力,并要求其承担全部责任,国际人权组织也对以色列军人使用实弹提出质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甚至形容以色列此举是毫无人性的进攻,并将以色列总理冠以侵略者。以色列政府一如既往强硬回绝一切外来非难和抨击,除内塔尼亚胡强硬的公开表态外,以色列国防部长利伯曼41日也重申,从(以色列国防)军人的立场看,他们做了必须要做的事。我认为所有的军人都应该受到嘉奖。以色列官方指责巴勒斯坦部分示威者试图破坏边境隔离设施并袭击以色列士兵。

联合国安理会试图对加沙流血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动议也因美国反对而流产。331日,在安理会代表阿拉伯国家的科威特提出声明草案,重申和平抗议的权利,表达对无辜巴勒斯坦人生命损失的悲痛,敦促各方保持克制,对巴以边境地区的局势表示严重关切,并呼吁对这一事件进行独立和透明调查。草案分发后,由于美国表示拒绝支持而无法形成安理会决议。据统计,自从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以来,美国否决了数十次不利于以色列的安理会决议草案,超过其他常任理事国所否决草案总和。

哈马斯敦促阿拉伯国家联盟向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提出控诉,很显然,以色列没有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公约,更不会接受类似的国际压力。对以色列而言,安全才是他们真正的上帝。

哈马斯:组织边境抗议的盘算

这一波流血冲突爆发并非没有预兆和缘由,可以说是注定要发生的血案,是被严重边缘化的巴勒斯坦人在特殊时期和特殊地缘环境下的一次“飞蛾扑火”,即要用流血和生命唤醒世界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重新聚焦,敦促各方帮助结束漫长的民族苦难,而且这肯定是巴勒斯坦各派力量的共识。

今年是个大年份,“灾难日”70周年在即,巴以和平进程不仅没有任何进展,反而出现局部倒退。即便哈马斯已实际放弃消灭以色列的固有立场,并将加沙地带交给主和派控制,巴勒斯坦人依然看不到和平进程重启的任何迹象。不仅主和派心灰意冷,哈马斯为代表的强硬派则更为愤怒。

今年是个敏感问题转折点,美国特朗普政府去年12月打破22年历届政府共同遵守的禁忌,公开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决定将在今年完成美国使馆的动迁安排,这意味着巴勒斯坦对美国继续担任和平进程监护者的期待已成泡影。巴勒斯坦上下都希望唤起世界良知与道义,形成足够压力和阻力,避免美国开启恶劣先例,从而引发有利于以色列对耶路撒冷占领合法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今年是个地区力量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多事之秋,由于伊朗势力深度渗透到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等阿拉伯世界腹地,并成功帮助叙利亚当局打赢政权保卫战,这种局面导致两个后果:其一,伊朗两大战略对手沙特与以色列公开走近,不盟而盟,埃及和约旦两个以色列邦交国无力甚至无意施加压力,进而有可能继续牺牲巴勒斯坦人权益;其二,以色列已与伊朗及黎巴嫩真主党在叙利亚频繁交火,并有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一旦这两个哈马斯传统盟友被以色列挤出北部战线。这两个结果都会加剧巴勒斯坦人单独面对以色列的困境。

上述这些因素构成巴勒斯坦人空前孤立无援的残酷现实,由哈马斯出面组织一场合情、合理、合法且引发世界舆论关注的持续示威,并以无法避免的冲突、流血和重大伤亡向以色列、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施压,推动和平进程重启,寻求沦丧土地与回归权的历史性解决,自然成为巴勒斯坦无奈中的痛苦选择。

问题在于,国际和地区政治的诸多利益攸关方并不在乎巴勒斯坦问题何去何从,不在意巴勒斯坦人付出多少血的代价,它们优先并始终考虑的是本国或政治集团利益。历史经验和教训也表明,以色列肯定不会因为巴勒斯坦人流血过、苦难太重而持续做出重大让步,充满血光和道义符号的巴勒斯坦问题,只不过是逐鹿中东各方力量的一面战旗或一块遮羞布。(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联社总裁)(编辑严葭淇 主编商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