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喝掉”17.4亿升葡萄酒 中外葡萄酒商对垒升级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金晓岩 成都报道
在葡萄酒行业里,中外资企业之间的相爱相杀的博弈一直没有停歇。一年一度的2018年成都春季糖酒会上,进口酒与国产葡萄酒之间再次上演了一场大戏。按照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口商分会秘书长王旭伟的概括,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正在迈向自身的“成年”时期。
除了进口葡萄酒的快速增长,2017年,进口烈酒也首次突破11亿美元大关,进口额高达11.4亿美元,同比增长34.8%,占酒类进口总额的18%。干邑和其他白兰地在各进口酒类中排名仅次于原瓶装葡萄酒,以进口金额计,干邑和其他白兰地进口总额已达到原瓶装葡萄酒进口总额的1/3。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表示,中国酒业风口有很多,白兰地就是其中一个。“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酒类消费已经进入稳步增长期,以茅台、五粮液为例,去年都有50%以上的增长率,白兰地作为第二大进口酒品类,是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产品,高地白兰地总裁向军敏锐的市场眼光与国际性视野,必将带领高地站在行业风口上。”
进口酒如过山车般呼啸心跳
关于中国当代葡萄酒市场的发展历程,有一个现象,就是进口酒企业进入中国的时间,要远远早于进口酒产品的到来,例如,早在1998年,最大进口葡萄酒酒商卡思黛乐就在河北廊坊注资设立了其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家合资企业,这是一家主要服务于本土葡萄酒产业界的灌装工厂。
在中国实现“入世”的2001年,卡思黛乐与中国本土葡萄酒业界的佼佼者烟台张裕集团联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葡萄酒庄。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称其为“中国葡萄酒市场中西合璧领域里的经典案例”。到了2006年,当卡思黛乐率先把“原瓶进口”法国葡萄酒产品引入到中国市场时,业已蓄积的巨大势能立刻转换为动能,以法国酒为代表的进口葡萄酒消费市场进入井喷期。在连续五年的时间里,这个市场领域以不低于50%的年增长率异军突起,撼动了整个中国酒业界的格局。
然而奔涌的大潮之下也涌动暗流。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4年。卡思黛乐察觉到市场走势的回暖,从而提出“个人消费时代”来临的重要判断。新兴的个人消费群体也正是由此时开始接手,扮演起中国葡萄酒市场最主要的驱动力来源。
卡思黛乐集团亚太区总裁毕杜维表示,目前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复合型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个阶段呈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有规律,有特色,有主见。新一代的消费者们乐于主动去定位自己的个性化喜好,直接推动了进口葡萄酒消费结构的升级。
王旭伟则以人的成长阶段来比喻市场发展历程,称整个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已经一步步走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即将迈向自身的“成年”时期:“在这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时代里,它将更多地受到规律的约束,更多地受到理性的驱动。”
国产酒的复兴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进口酒的强势出击,但中国崛起已然势不可挡。同样,中国葡萄酒也展现出惊人的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葡萄酒总消费量达17.4亿升,居世界第五位。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正在拉动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迅速扩大。
在中粮酒业董事长王浩看来,中国葡萄酒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面临着消费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是未来最令人期待和充满想象空间的市场。王浩表示,国产葡萄酒应当做出中国产区特色,打造东方葡萄酒的差异化优势,以此引领中国葡萄酒的复兴和东方葡萄酒的崛起。他谈到,中粮将全力支持长城葡萄酒做大、做优、做强,中粮酒业还将推动旗下名庄荟国际酒业、酒鬼酒等加大与长城葡萄酒的协同力度,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将成为参照世界和美国酒类产业格局,葡萄酒消费占比持续扩大。对此,中粮酒业副总经理、长城酒事业部总经理李士祎认为,目前,中国市场酒精饮料中葡萄酒的销量占比只有3%,未来将提升至8%-10%。在新阶段,品质、个性、健康、时尚、绿色、服务等新消费让中国葡萄酒市场充满想象空间,新零售也将提速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进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中国葡萄酒各产区与新旧葡萄酒世界国家主要产区处于同一纬度,且完成了九大产区布局。其中,沙城产区是赤霞珠品种的中国产区代表,蓬莱产区是中国最好的干白产区,宁夏产区是受国际认可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区,昌黎产区则是中国最早的干红诞生地,风格经典,而新疆产区是中国最大的产区,风格多样。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