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城市规划改革的北京样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17 09:19:07

摘要: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目前正以北京、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改革为实践引领,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规划改革试点工作。

城市规划改革的北京样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表示,目前正以北京、上海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改革为实践引领,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规划改革试点工作。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

在去年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表示,2018年,要重点推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改革,全面开展规划期至2035年的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建设“多规合一”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考核评估体系。

去年9月29日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文件提到,北京市的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少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5年减少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北京市未来的空间结构是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北京市还将进行全域空间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控制线,将市域空间划分为集中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生态控制区,实现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制;永久性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原则上不超过市域面积的20%;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土地开发强度只降不升;加强城乡统筹,把握好新市镇、特色小镇、小城镇三种形态的新型城镇建设。

文件提出,北京要打造一小时交通圈。到2020年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000公里左右,到2035年不低于2500公里。大幅增加城际铁路和区域快线(含市郊铁路)里程。从源头调控小客车出行需求,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

此外,文件还涉及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升环境品质、完善购租并举的住房体系等多项内容。

北京将“减量发展”

近日,在北京代表团举行的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工表示,北京新版总规是全国首个主动选择通过“减量”发展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城市发展转型的特大型城市规划。

“落实好城市的总体规划,一定要解决城市规划在建设、管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瓶颈问题”,张工表示,要实行全市域的规划总量的管控机制,严守“双控、三线”,“双控”就是要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城市的建设规模,我们今年就要减少城乡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三线”就是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同时,要将这些底线约束指标细化、分解、落地。

此前,北京市相关领导也曾公开表示,目前北京现有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已经达到2921平方公里,这就要求,从2017年开始,到2020年,全市每年要减少存量30平方公里,要先做“减法”,减到30平方公里以上的,才是当年的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从而对新增用地和新增产业,形成更严格的约束。

对于如何“疏解存量”,领导指出,今年,北京市将疏解退出500家一般性制造业企业,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2570家,累计完成7000家“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基本完成对“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

对此,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北京规划每年减少建设用地,涉及的多是产业用地,对一些非重点产业的用地进行一些限制,有利于疏解一些不符合首都功能、非核心的产业。

严跃进表示,建设用地减量更加有助于产业聚焦,有助于土地资源的更好、更充分的利用,北京这一做法对其他特大城市也具有借鉴意义。

张工还提到,要坚决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法定规划,将按照一张蓝图抓到底的总体要求,切实保障好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战略定力,乃至政治定力。要明确“三个不”——总规明确的功能定位、主要任务不改变;确保城市的规模和空间结构不走样;对红线、底线的各种约束指标不突破。

张工表示,还要建立城市体检的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城市进行年度体检,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整体规划评估机制。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考核机制,使规划的实施纳入到市政府各部门绩效考核的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各项详细规划陆续出台之后,接受社会的监督,强化问责机制。

责任编辑:张蓓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