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养老目标基金成风口 FOF资产配置正合宜
■吴丽华
近日,养老目标基金又一关键政策落地。
3月12日,中基协发布了《关于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注册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随后业界多家公募基金对外表示,目前正在准备材料,筹备产品上报,等待监管层一声令下。
10天前,备受期待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正式发布并施行。养老目标基金被看成中国养老金融领域重要的创新,由于《指引》发布之日正值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业内人士甚至开玩笑说这是证监会送给金融行业的开年礼包。
“昨天证监会发布了养老目标基金指引,这意味着养老金融迈开了坚实的一步。”《指引》发布第二天召开的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上,天弘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熊军如此表示。
投资养老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压力近年来不断凸显,已经难以承担国民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完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融体系已进入顶层设计的关键时期。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表示,目前我国处于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最长的老龄化过程。完善养老金体系的建设既有利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又能够满足个人养老的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努力建立包括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但是,目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显然并不成熟。会上,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表示,目前我国养老体系发展情况仍是一支柱独大,二支柱很弱,三支柱还是幼苗;从国家层面需要渐降一支柱,助推二支柱,引导三支柱。
这一背景下,近期人社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召开会议,会同国家发改委、国税总局、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建立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工作。业界纷纷认为,这意味着,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正式进入制度建设启动阶段。
随后,证监会在元宵节发布《指引》,给金融界送上了“开年大礼包”。
行业的变化,落实到每一个投资者身上则意味着,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有养老投资需求的人们,可以更多、更合适地投资产品。
正如董克用所说,“把国民的储蓄养老变成投资养老。”因为“长期来看储蓄养老不如投资养老,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证明这一点,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善我们的家庭资产配置,把我们的储蓄养老变成投资养老。”
事实上,这一点已经无需赘言,在货币超发、资产价格膨胀的背景下,要想跑赢通胀、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储蓄早已不是最佳选择。像养老资金这种需要安全性和收益率兼顾的投资,如何找到最佳去处,无疑是政府顶层设计和个人投资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已经有所发展的职业年金来看,中国社会保险协会会长胡晓义就分析,其指向的不是富人,富人可以通过投资;也不是穷人,穷人是有政府托底的;职业年金指向其实恰好是中等收入群体。
事实上,养老目标基金也是如此,富人有更多的投资渠道、穷人需要兜底政策,恰是中产需要监管机构更多参与的养老目标基金,保证投资者资金的安全性和较高收益。
金融机构抢食万亿市场
《指引》一经发布,数十家基金公司纷纷连夜发文,做出解读。
华夏基金认为,FOF具有双重分散风险的作用,由管理人进行专业的资产配置、组合风险动态调整以及基金筛选,更充分地发挥其专业优势,进而更高效地把握和实现投资目标。这减少了投资者从众多基金中挑选的复杂程度,有效解决投资者“选基难”的困境。
易方达基金认为,养老目标基金采用FOF的形式,是更加适合境内市场特点的选择。FOF产品追求的是长期稳健收益,与养老资金的投资目标契合,通过FOF的形式去做资产配置,分散投资,可以有效降低资产的波动性,更加适合境内市场的特点。
随着《指引》的发布,业内诸多公司已着手布局养老目标基金业务。
3月3日,天弘基金与兴业银行共同发布了养老金融服务品牌“红叶养老金融”宣布双方将合力打造养老金融综合服务方案。
从数据来看,目前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超90%的法定人群,还有4万多亿元的余额,将来如果多层次养老体系能够齐头并进,那养老金融也将成为超万亿的市场,而这无疑将成为各类金融公司的战略要地。
这从养老金融50人论坛峰会上,来自几十家各类金融机构的数百名参会代表上则可见一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