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才是关键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3-09 20:19:58
冉学东
3月6日,监管部门发文下调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文件提出,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
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是,截至2018年1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80.55%。这表明,由于十多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景气周期,再加上这两年尽管经济下滑,但商业银行盈利一直不错,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要求,让商业银行算是储备了很好的“过冬的衣食”,现在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加大,不良贷款趋势性上升,盈利能力减弱,资本充足率压力比较大,开始下调这两个指标,是典型的逆周期调整。
不仅仅是拨备覆盖率很充裕,商业银行经营的另一个重要指标不良贷款也是去年有所下降的。
为何不良率开始下降之后,银监会却要下调拨备率?笔者认为,监管可能对于未来银行的经营更加采取审慎态度,尤其是不良贷款去年的下降,应该不是趋势性的,不良贷款未来还会反弹,银行业的经营利润还会下滑,这时候就要为银行减负,把过高的拨备资金拿出来用于缓解不良贷款反弹以及资本充足率的新要求。
2013年,监管机构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定,2018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1.5%,其他银行要达到10.5%。
当时商业银行给出了6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逐年提高。以资本充足率指标为例,规定要求,2013年底至2018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9.5%、9.9%、10.3%、10.7%、11.1%和11.5%;其他银行资本充足率要分别达到8.5%、8.9%、9.3%、9.7%、10.1%和10.5%。
根据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布的报告,将中国建设银行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后,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
根据2017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4.67%,建设银行是14.67%,中国银行是13.87%,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31%。从以上数据看,至少在2017年第三季度,四大行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到2018年不低于11.5%的要求,而且空间还相当大。
但是对于其他银行而言,就不容乐观,即使去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形势喜人,但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却是参差不齐的。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10.5%和12.7%,同比分别下降0.39个、0.40个、0.40个百分点,这个趋势是下降的。
从商业银行总体来看,2017年9月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以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2%、11.19%和10.72%,较2016年末的13.28%、11.25%、10.75%,整体小幅下降。这还是2017年宏观经济出现反弹,商业银行经营有所好转之后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商业银行的资本饥渴就成为必然,对资本特别是核心资本的需求仍较为迫切。
如果盈利下滑,那么上市和发债是补充资本的最重要的渠道,目前沪深两市排队上市银行数量达到14家,其中兰州银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苏州银行、青岛银行、郑州银行以及江苏大丰农村商业银行拟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成都银行、哈尔滨银行、威海市商业银行、西安银行、长沙银行、浙商银行、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江苏紫金农村商业银行则拟在上交所上市。此外,招商银行、邮储银行、锦州银行、江苏银行等还通过发行优先股补充核心资本。
然而近几年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滞后,股价波澜不惊,债市也进入熊市,资本市场对于融资极为敏感,从资本市场补充资本压力不小。
按照商业银行的本质,从理论上来讲,在信用货币时代,商业银行可以在表外无限创造货币信用,对于商业银行资产扩张的约束唯有资本,有多少资本,你就按照资本充足率发放多少贷款,如果资本不够你的生意就要按暂停键。
但是商业银行经营攸关宏观经济的发展,监管必须要让它保持充足的资本,以实现输血实体经济的目的,那么提前下调拨备覆盖率,事实上也是缓解其资本充足率压力,从这一点看,这次的举措是监管层未雨绸缪之举。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