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君:大鹏等风
■刘诗萌
从李河君位于汉能总部的办公室望出去,可以清晰地看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北园。作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轴线的终点、有着龙形水系的奥森公园还是全国首个全面采用生态节能建筑技术的大型城市公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3年后,同样有着生态、节能的理念,以“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为口号的汉能控股集团,将北京总部搬到了这里。这一年3月27日,李河君人生的第一个传奇、汉能历时8年打造的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发电,总装机300万千瓦,创造了全球范围内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最大水电站的纪录。而他引以为豪的第二个传奇——薄膜太阳能,已开始起步。
吴晓波在描述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史时,引用了周其仁的答案:水大鱼大。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企业在一片沙漠中开辟出了自己的泉眼的话,那么从2008年到现在,这些泉眼已经连成一片湖泊以至江海,生长出了华为、腾讯等等有影响力的“大鱼”,汉能也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片辽阔的海洋并没有限制住李河君的想象。对于清洁能源所代表的未来,他有更大的雄心。
小试牛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一代企业家成长起来,他们的故事被写成时代、社会以及自身努力共同造就的神话。
李河君的这个故事,起于1994年9月29日。这一天,汉能成立了。
在当年的中国,保健品是最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乐百氏买下了马家军赢得长跑奥运金牌的“独家秘方”,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放弃了赖以起家的电脑产业,进军保健品和药品,电视里铺天盖地的广告诉说着这个暴利行业的繁荣。
然而李河君没有选择这个容易获利的方向。这一年的另一件大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中国的三峡工程开始动工。同时,曾经被国企垄断的水电投资也已经开始对民营企业松动,当时还叫华睿集团的汉能因此得以收购东江上的一座小水电站,开启了进军水电的步伐。4年后,他揣着几千万资金回到家乡广东省河源市,决定投资建设木京水电站。
那是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用电需求疲软,每度电的售价仅为0.2元,而建造水电站的投资成本却高达每度电0.7元。与此同时,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火电陆续被关停,水电虽然受政策鼓励,但已建成的电站只有60%可以发电,亏损的消息不断传出。
可李河君认为,经济早晚会发展,国家对于电力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而各级政府对水电的大力度支持也意味着未来水电站的争夺会很激烈,现在无疑是一个“抄底”的好时机。
风起金沙
2002年,李河君等待的“风”来了。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电荒已经开始发生。全国有12个省拉闸限电,到200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就涨了一倍。电,一下子成了中国社会的生命线。为了保障电力供应,一些省份将已经关闭的燃油发电厂重新启动,还为此专门发放补贴。
就在此时,已经积累了不少建设小水电站经验的汉能,悄悄地拿下了金沙江中游六座大型水电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天方夜谭,“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个笑话。我们上初中、高中的时候教科书写着,‘举全中国之力盖个葛洲坝’;我们的项目比葛洲坝还大,谁会相信民营企业能干这个事?”回忆起那个时刻,李河君如是说。
结果也未出所料。汉能与云南省政府签订水电站开发协议,正赶上国字号发电集团进行电厂与电网分离、主业与辅业分离的体制改革期,才捡到了这个“大便宜”。2004年,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3到5年就出现的周期性“经济过热”又一次爆发,在控制盲目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吃下的“蛋糕”重新面临争夺,而民营企业汉能最终只保留下一个水电站的开发权。
经过8年时间,扛过了截胡、洪水、断贷等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李河君带着汉能人在海拔2000米的金沙江一锹土一锹土地将金安桥水电站挖了出来。“我经常跟别人讲,看看汉能的过去,就知道汉能的未来。”在2017年汉能司庆的演讲中,李河君总结道。其中,“过去”指的一个是金安桥水电站,另一个则是薄膜太阳能。
早在2006年金安桥水电站截流之后,李河君就注意到了处在上升期的光伏产业。那时,中国最热的光伏材料是晶硅,最红的企业叫无锡尚德。2005年底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创立者施正荣也因此成为2006年的中国首富。
那是一个资本神话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年代。工商银行刷新了全球IPO的最高纪录,投资半径不超过硅谷40英里的红杉资本迫不及待地来到中国,而施正荣的创业神话,也令光伏产业立刻成为一片红海。短短几年,中国光伏产能占到全球一半以上,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中国包揽了前五名。
大鹏展翅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式光伏企业“高科技”的外衣剥落下来,暴露出技术缺失、劳动密集的内核,行业利润率迅速从139%下滑到20%。无锡尚德从2010年开始亏损,股价也从顶峰的90美元一路跌破1美元。
这个教训让自2006年就看中光伏产业的李河君记在心里:技术,才是硬道理。因此,他在2009年投身光伏时,放弃了有技术天花板的晶硅,专注投入尚不成熟的薄膜太阳能。2012年至2014年,在考察了几百家企业后,汉能在两年内大手笔收购了4家领先的海外薄膜技术公司,由此掌握了全球领先的装备产线制造技术及研发能力。
在2017年户用光伏的风口,汉能推出了全球转换率最高、可大批量生产应用的曲面薄膜太阳能发电瓦“汉瓦”。李河君在名为《一片瓦 一棵树》的演讲中充满激情地宣布,汉能已经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类似技术“变现”的产品还有很多,包括便携式薄膜太阳能发电纸、发电包等等,还有与摩拜单车、奥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共同开展的跨界应用。
研发领域也捷报频传,2018年初,汉能又打破了三项光电转换效率世界纪录:单结砷化镓(GaAs)薄膜太阳能量产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5.1%,玻璃基大面积铜铟镓硒(CIGS)薄膜组件转化率达到18.7%,依靠溅射法制造的柔性铜铟镓硒薄膜组件转化率达到17.88%,均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
李河君始终相信,未来太阳能发电终将代替电网,让人类实现真正的能源自由,而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阳能发展的整体趋势。基于这样的思考,他也调整了汉能的战略定位:仅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池春水里的一条大鱼不能令人满足,他的野心是成为一只飞鸟,引领中国在能源革命中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站在世界舞台的顶端。他期待,在移动能源的时代来临时,汉能可以成为苹果、谷歌这样全球最伟大的公司。正如《逍遥游》里北冥的那条大鱼,总有一日风起,可以腾化为鸟,扶摇直上。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