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经济增长新逻辑:不提翻番,以高质量为重点

作者:张智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8-01-21 22:02:12

摘要:2017年以来,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以6.9%的增速创下了多年来的高位。

经济增长新逻辑:不提翻番,以高质量为重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2017年以来,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以6.9%的增速创下了多年来的高位。

“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2017年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GDP增长连续8个季度稳定在6.7-6.9%的中高速增长区间,多项经济指标向好,全年经济实现平稳收官。同时,在经济缓中趋稳、监管全面趋严下,宏观风险有所缓释,资金‘脱实向虚’改善,金融杠杆持续去化,银行资产无序扩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宏观杠杆率边际改善,资本流出压力减轻。”1月19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代表课题组在发布题为《经济增速缓中趋稳,监管趋严缓释宏观风险》时表示。

经济超预期增加,但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报告显示,防风险基调下,稳增长政策将有所回调,去杠杆和环保力度进一步趋严将对经济增长尤其投资造成一定压力,消费虽然文件但难以大幅上行,出口增长仍面临不确定性,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

“一方面,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均面临一定程度下行压力,制造业投资仍将持续疲弱态势,环保趋严加大民间投资提振压力,投资同比增速或将继续回落;另一方面,近两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居民贷款买房热情高涨,网贷、现金贷等互联网金融创新降低了居民贷款的门槛,导致我国居民杠杆率出现逆势攀升。同时,201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波动走强,这将导致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降低,2018年出口改善幅度能否延续仍存在不确定性。”闫衍表示。

在过去一年,基建投资从持续多年的20%多的增长下滑到15%左右,财政部出台相关的文件,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得地方政府的基建投资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也可以看到,受地方GDP、财政收入挤水分的影响,一些基建投资项目被叫停,基建投资的压力开始凸显。

一个细节是,去年发改委核准基建项目累计44个,比2016年下降了30多个,基建项目总量的减少,对基建投资下滑有所影响。不过,在基建投资大规模下滑过程中,基建投资结构未来得到一定的改善。

同时,制造业投资继续延续小幅改善的态势。在2017年,随着PPI的上升,制造业投资在后半年得到一定的回升,影响2018年中上游企业利润回升,但是这个改善对投资的贡献相对比较有限的,2018年,制造业投资可能延续2017年小幅改善的态势略有回升。但M2与社会融资分化背离的态势将持续,实体经济仍面临融资的压力。随着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强监管基调不变,市场利率仍面临上行压力。同时可以看到最新的监管政策和资管新归正式实施将对非标债权形成进一步冲击,非标债权融资萎缩导致更多融资需求转向表内,信贷供需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有可能推动贷款利率进一步攀升,实体经济融资面临成本进一步上升压力,对企业盈利的改善形成一定的挤压。这个趋势在年末主要的货币市场利率、债权利率市场的上升表现比较明显。

“展望2018年,一二季度面临去年比较高的基数。与此同时,和去年年初所有数据的向上趋势不一样,今年1月份,有不少的数据已经在调头。总体而言,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可能经济下行的数据比较快,与此同时,价格上行的压力会比较大。从开局而言,我觉得中国经济的挑战还是存在的。不过,由于我们把提高经济质量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宏观理解,提质意味着一二产业的下降,以及第三产业的上升,增速下台阶在常理之中,无法鱼与熊掌兼得。”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经理助理伍戈表示。

“旧的逻辑是2020年实现翻番,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增长需要达到6.3、6.4的增长速度。但新的逻辑是,我们不在关心增长,不再强调增长。十九大报告当中几乎没有提到经济增长,我们现在强调高质量增长,连中高速增长也不提了。”吴庆表示。

在中国银行首席研究研究员宗良看来,2018年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发展,发展既有增长的速度问题,同时也包含了质量提升的问题。第二个是风险,风险涉及到很多方面,具体来讲有房地产的风险,地方政府的风险,甚至互联网平台的风险。第三个是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怎么能把改革推向深入,是未来需要确定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上,人大国发院预计2018年GDP同比将增长6.7%。同时,报告建议,新的一年,仍需通过采取提振民间投资、持续推进减税降费、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加强监管协调等政策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的韧性,进一步防范宏观风险。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