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筹划产业基金打造淮扬菜系
本报实习记者 冯昭 北京报道
淮扬菜正逐渐成为淮安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12月8日,2018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推介发布会在京举行,该届食博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淮安市副市长顾坤表示,淮安市将积极践行“101服务体系”,专门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展位、物流、交通、食宿等方面为参展商、采购商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淮安市产业布局为“4+2”产业体系,即:特钢及装备制造、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6年产值总规模4100亿元,电子信息和食品加工产值突破千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0%以上。
“食品加工在淮安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淮安市副秘书长彭少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因为江苏本身是一个农业大省,淮安地处气候过渡带,农产品和种养殖业非常发达,与农业有关的地理标志性商标有116个,在江苏省占一半以上,在全国各地级市中排名第一。”
农业发展,为淮安食品加工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围绕食品加工做了大量工作。”彭少卿表示,“一是做产业规划,二是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具体的扶持政策。”
金融政策方面,淮安市在食品企业的资金供给方面有特殊的倾斜,比如对企业融资、贷款担保进行政策扶持;基金扶持方面,淮安市下属各区县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设立了工业发展基金,或者针对不同行业的专属领域产业基金,但是食品加工产业的基金,目前还在酝酿当中。
“淮安市计划成立一个淮扬菜集团,实际是把淮扬菜作为文化来对待、作为产业来打造,既可以提高淮安市的对外知名度,也可以为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提供好的平台。”彭少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有一个中长期的打算,就是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它能够在资本市场走得更远。”
“此外,我们有一个158培育工程,由市领导和各区县领导分层次进行挂钩服务,为淮安市158户骨干型企业,特别是4+2产业体系的骨干企业提供资源帮扶,为企业把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它们及时解决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彭少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编辑:严晖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