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首个“区域经济大脑”:马云阿里云为何锁定苏州高新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公培佳 苏州报道
马云的最新一站是苏州。
12月7日,在云栖大会·苏州峰会上,阿里云宣布推出“区域经济大脑”,苏州高新区成为首个落地区域。同日,由苏州高新区与阿里云联合举办的天池工业AI大赛正式启动,以半导体产业为场景切入,推进AI与智能制造相融合。
据悉,“阿里云天池”是一个面向全球的人工智能专家及技术爱好者开放的众智平台,目前平台上活跃着全球范围内11万多名技术爱好者、超过100家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区域经济大脑”分为企业端和政府端,在政府端,具备全景洞察、企业画像、招商雷达、风控雷达和企业服务平台功能,全面帮助区域政府有效管理企业。
那么,阿里云为何首选苏州高新区为“区域经济大脑”落地区域?
《华夏时报》记者12月7日-9日实地探访了解到,这个一年就有近20个“大院大所”入驻、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达3.5%、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有“真山真水”之称的苏州新城,自此站上“工业云”高地绝非偶然。
一年近20个“大院大所”涌入
“人工智能与工业智造进一步融合,能使中国制造提升1%的能力。”阿里云天池项目负责人12月7日在苏州称。
对于日益艰难的中国制造业,别小看这1%。苏州高新区早在2016年就已建设了苏州工业大数据众智平台,依托“阿里云天池平台”,深入到企业制造具体环节,帮助企业快速作出高效决策。
而支撑众智平台的更关键因素是大脑的升级换代。曾经,北京、上海和深圳高等院校云集对人才的孵化能力让人艳羡不已,如今苏州高新区也越来越具备这一能力。
近日,苏州高新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启动共建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和北斗丝路学院。这是又一家著名高校的“研究院”选择在高新区落户。数据显示,仅2017年,苏州高新区就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引进产学研合作的“大院大所”超过了15家,包括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中科院声学所苏州电声产业化基地、中澳“江苏—维州研创中心”等。而截至目前,苏州已有80多家国字号“大院大所”。
《华夏时报》记者在8月23日开园的总投资20.8亿元的中移软件园了解到,二期主题建筑正在建设中,未来作中国移动推动战略转型的重要布局,研发人员规模将达4500人,将聚焦云计算、大数据、IT支撑系统三大领域的研发和应用。
“落户仅半年多,现在就已与10个科研团队完成签约,共同致力于环境创新研究。”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是高新区今年新落地的10余“大院大所”之一,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石璇对记者介绍称,其中,共同研发的“重大事件应急实践和应急供水支持体系”,正在为突发的水污染事件提供安全用水保障。
而4个月前的8月10日,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城市能源发展的研究机构。
中移软件服务的品牌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研发成果
“最强大脑”的鲶鱼效应
科研院所蜂拥而入为苏州高新区带来了鲶鱼效应。
近日,苏州高新区组织专家了 最终认定9家单位为2017年苏州高新区新型孵化器。包括江苏省首家阿里巴巴创新中心、依托上市公司创建的乐想家、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的科大微龙等,目前被他们孵育出的企业有256家企业。
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共有新型孵化器35家,累计孵化培育科技创业企业876,聚集创业导师360人,聚集创新人才3649人,累计带动市场化投资近2亿元。
金融如水,资本流向是科技高地。记者在正在建设中的苏州金融小镇看到,未来这里将有五大功能区,包括金融启航城、信息智慧谷、生物医疗园等,其中在金融启航城内,将聚集各类创投风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新三板产业链机构。
今年以来,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达3.5%,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在刚刚公布的全国147家国家级高新区年度排名中位列18位,在江苏27家高新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二。另外,今年上半年全区GDP为578亿元,增长6.7%,预计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2.8亿元,同比增长10%。
另有官方数据显示,目前,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超过75%和55%;拥有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9家,列全省国家高新区第一;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超过1000家,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1200项。
苏州高新区信息产业大数据
18家总部企业的新基地
企业家灵敏的嗅觉嗅到了机遇。
今年9月才被评为“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刚刚跻身工信部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的苏州高新区引来的全球企业家显然不是来旅游的。
近日,日本百货零售企业H O集团与苏州高新区签订投资协议,确定在高新区设立该集团的投资性公司。此前的9月16日,高新区牵手华大基因,打造世界级基因科研与应用示范基地,项目规划占地约3000亩,小镇建成后,将建设基因大会永久会址,设立国际化基因科学高峰论坛,定期举办生命科学的前端会议,保持片区研发创造力和业内资源的领先性。
总部经济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最近几年,苏州高新区背靠苏州市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红利,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截至目前,苏州高新区已拥有省级认定总部企业6家、市级认定总部企业12家。
《华夏时报》记者在2007年就在波兰建厂的民营企业胜利精密了解到,作为苏州高新区本地上市企业,拥有超过 200项专利的高新技术,主营业务涵盖智能手机、电脑、电视、可穿戴设备,产业布局逐步实现工业4.0,目前在美国硅谷和日本都有研发工厂。
“近几年规模快速扩张,参股合作等形式收购建厂,目前有近30个工厂,中国沿海从北往南每到一地几乎都有胜利精密的工厂。”胜利精密副总裁章海龙介绍告诉记者,3年前收购的富强科技,如今把工厂搬到了胜利精密的边上,年产值从几千万快速发展到了近10个亿,“当时就看好富强科技与苹果等巨头公司合作的技术优势。
中兴克拉消费产品总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一年前落户苏州高新区的中兴克拉,是中兴通讯的全资子公司,正在过度到控股公司,主要业务聚焦物联网端到端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交付。
总部经济的虹吸效应最终目的是打造经济商圈,为此,苏州高新区尝试财政无偿拨款和天使投资市场化支持的联动机制,设立了10亿元区级母基金和首期1亿元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母基金孵化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
胜利精密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