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召开 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创新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12月2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复旦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复旦大学开幕。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来自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家部委的负责同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约260人参与研讨。
“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国际残疾人事业共同发展。在2017年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举办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是十九大之后第一次全国性残疾人事业重要学术会议。”在论坛上,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在演讲中指出。
明确残疾人事业地位
《华夏时报》记者获悉,在第十一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不同角度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一是肯定残疾人的价值和对待残疾人应有的态度;二是明确残疾人事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三是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四是赞扬自强与助残的时代价值;五是要求残联要发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优良传统。
程凯在展望中国未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时也表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纳入大局,服从服务大局,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和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坚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讲求实效,从我国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基本需求实际出发;坚持走劳动福利型的发展方向,激励自强自立、共建共享,营造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风尚;坚持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坚持以残疾人为本,推动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和全面发展;坚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作用。
“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从一个较低的起点起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大创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特色和实践特征,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既是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程凯称。
程凯指出,与其他事业相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更加突出,也更加具体,需要认真分析,深入调研并积极提出对策。残疾人由于身心障碍需要在发展中予以特别保障和服务。残疾人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之间的发展还有不小差距,需要顶层设计、分类解决,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走入新时代、走向现代化。
发展特殊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在12月3日第26个国际残疾人日上,由中国残联、交通银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共同举办的2017年度“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颁奖座谈会也在上海举行,共同探讨中国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大计。
据介绍,自交通银行通向明天计划项目执行10年来,累计拨付善款1.02亿元,3.7万余名残疾学生得到资助、126所特教学校得到补贴、1496位优秀特教教师和184位优秀残疾大学生获得表彰、5280名特教教师受益于助学计划支持的培训。2010年起,在中国残联和教育部的支持下,交通银行通向明天计划特别设立了“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
交通银行副行长于亚丽也指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历届评选出来的1496名优秀特教教师分布在全国各地,接下来将通过组织各类交流座谈、经验分享等活动,以优秀特教教师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献身特教事业,为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当日的座谈会上,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王乃坤表示,近年来我国特教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6年,听力、视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90%,全国特殊教育学校2080所,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达到5.32万人,残疾学生在校生超过了49.17万人,基本形成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然而,中国特殊教育依然是教育中的短板,特别是基层特教学校师资力量缺乏,专业师资少,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条件还比较差等问题依旧存在,要把特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