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银行理财“去刚兑”在即 净值化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作者:朱丹丹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24 22:06:39

摘要:11月17日,央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其中,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和禁止期限错配等的要求,无疑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巨大影响。

银行理财“去刚兑”在即 净值化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银行理财市场或面临重大调整。

11月17日,央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其中,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打破刚性兑付和禁止期限错配等的要求,无疑给银行理财业务带来巨大影响。

“短期来看,银行理财受净值化计价要求和去杆杠规定影响,将面临进一步缩减压力。”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表示。

他还进一步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对银行理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银行保本理财由于去刚兑要求,将被迫退出。二是银行非保本理财受去刚兑和净值法计价规定影响,或面临被其他资管产品挤占的风险。三是降杠杆、禁资金池、消除多层嵌套的规定,将冲击银行表外理财(非保本理财)对接委外的同业套利业务。

普益财富方面更是表示,未来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被迫转型为净值型。

打破刚性兑付:实行净值化管理

一直以来,打破刚性兑付是整个金融行业愿景。

11月17日,监管层发布《指导意见》则明确了打破刚性兑付,提出“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刚性兑付严重扭曲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扰乱市场纪律,加剧道德风险,打破刚性兑付是金融业的普遍共识。”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分析指出,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存在无序扩张的情况,再叠加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得资管业务演变成庞氏骗局,一方面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导致资金委托方愿意委托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刚性兑付导致资管产品管理人在面临亏损的情况下,可能会“拆东墙、补西墙”,从而逐渐积累亏损与系统风险。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为“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这样以来,现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就变成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为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也不承诺固定收益,实际用户获得的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

对此,徐承远分析认为,若参照其他资管产品采用净值法计价,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和其他资管产品相比普遍要低,因而银行理财或将面临被其他资管产品挤占的风险,这对其主动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邓海清则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与其他资管产品相比,有极大的不同,一刀切式地将银行理财划入资管产品范畴或引发极为严重的金融不稳定。”

化解刚兑压力的可能路径:“资管子公司+净值化产品”

在新规之下,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实际上,从MPA政策限制表外理财业务增速,到“三套利”等政策的密集出台,银行理财业务结构性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家数在逐步增加。

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9月30日,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家数为44家,较去年同期增加5家;净值型产品存续总量达1278款。

“目前银行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的路径通常是由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入手,基本保本保收益,逐步引导投资者接受此类产品。但随着监管的推进,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速度将提升,预计2017年末至 2018年初将有较多银行推出净值型理财产品。” 普益财富方面的人士分析指出。

邓海清则表示,未来银行理财可能发展的方式之一是银行继续大力发行新型净值型理财产品,但投资标的可能转向ABS产品。“不排除未来ABS资产有望成为既属于标准化资产,又能够采用成本化计价的情况,从而成为新型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新宠’,ABS或成为‘通吃大赢家’。”

除此之外,设立独立的资管公司负责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也是转型的路径之一。

《指导意见》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银行资管子公司迎来破冰,这是资管业务发展的最优路径,既实现了理财产品的独立法人资格,也有利于真正打破刚性兑付以及实现风险隔离。由于银行的主营业务并不包括资产管理,因此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业务未来将以资管子公司形式来开展。” 招商证券金融组马鲲鹏等人表示。

徐承远也分析指出,“考虑到监管部门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资管子公司的设立,将使得银行资管业务对通道的依赖下降,从制度上有助于银行真正实现向代客理财的主动管理转变。”

马鲲鹏更是坦言,“资管子公司+净值化产品”是于发展之中化解刚兑压力于无形的最佳选择,银行资管业务强者恒强的龙头格局进程将加速推进。

责任编辑:吴丽华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