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北腿: 沙特掀起新一轮地缘反击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11-16 17:12:06
马晓霖
11月14日,沙特阿拉伯领导的联军轰炸也门首都萨那国际机场并摧毁雷达等导航设施,切断也门空中外联走廊,引发世界舆论对也门人道主义危机的关注。15日,黎巴嫩总统奥恩发表声明,指责沙特“扣押”黎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并称沙特限制萨阿德使其滞留不归,侵犯了黎巴嫩主权。至此,黎巴嫩和沙特围绕萨阿德辞职的争吵公开化,此前沙特、阿联酋同时敦促本国公民离开黎巴嫩,被解读为危机即将升级。
无论是对也门战事的升级和扩大,还是对黎巴嫩内政的深度介入,都表明沙特在对内掀起改革与反腐狂飙的同时,也在酝酿新一轮地缘博弈,目标直指老对手伊朗及黎巴嫩真主党等阿拉伯“第五纵队”,并服务于王权顺利移交。
南北发力:沙特再成中东舆论旋涡
也门,因位于麦加之南而获得此名,阿拉伯语意为南方、右侧;黎巴嫩则与叙利亚、两河流域以西的伊拉克、大巴勒斯坦(约旦河两岸)及西奈半岛局部属于沙姆地区,沙姆因位于麦加之北而得名,阿拉伯语意为北方、左侧,法国殖民者称其为黎凡特。前伊斯兰时代,麦加是阿拉伯半岛的多神教中心和政治商业中心,伊斯兰时代到来后成为穆斯林第一圣地。上世纪30年代沙特家族以瓦哈比教义为精神纽带征服和再次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王国并驱逐穆罕默德家族后裔,自封为圣地监护者。随后,巨额石油财富不仅使沙特很快富甲天下,而且成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最财大气粗的王国。
集超级财富和垄断性宗教地位于一身的沙特,如今正面临宿敌伊朗势力扩张而引发的安全危机:北线沙姆腹地,伊朗成功策反美国扶持的伊拉克政府,并在俄罗斯和真主党武装协助下成功挽救叙利亚政权,构建起穿越波斯湾至地中海的“什叶派走廊”,沙特过去7年试图借助在叙利亚换马而斩断伊朗战略链条的图谋已被瓦解;南线也门,亲伊朗的什叶派胡塞武装控制半壁江山,并在沙特等10国武装长达3年的陆空围剿下拒绝屈服,逆势反攻。
沙特一度策动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将追随伊朗的真主党和巴勒斯坦哈马斯定性为恐怖组织。哈马斯孤立无援且走投无路,已基本重返逊尼派阵营,但真主党紧跟伊朗并扮演其实现地区野心的马前卒,而且与胡塞武装形成事实配合与北南呼应。因此,沙特迁怒于黎巴嫩政府并演出逼宫剧,萨阿德的政治生命及黎巴嫩的主权和尊严再次成为牺牲品。
黎巴嫩是个由基督徒和穆斯林什叶派、逊尼派分权治理的国家,根据独立时的分权协议,总统、国防部长由基督教派人士担任,总理和议长职位分别归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所有,而逊尼派因人数最少成为该国族群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内部派系复杂,且地处中东冲突前线,还一度成为巴解武装大本营。因此,黎巴嫩历来矛盾错综复杂,经历过长期内战和外力控制、入侵、占领和肢解,堪称中东传统矛盾最集中的爆点。1990年黎巴嫩各派在沙特签署塔伊夫协议实现和解后,在沙特经商起家的拉菲克·哈里里回国参政并两次当选总理,但他于2005年死于谋杀。国际独立调查机构和沙特及哈里里家族,都把矛头指向叙利亚政府及其盟友伊朗和真主党,黎巴嫩随即爆发“雪松革命”,迫使长期驻扎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撤离。年轻的萨阿德也在父亲财富光环与殉难悲情衬托下,积极从政并当选总理。
沙特与黎巴嫩逊尼派渊源颇深,中东舆论还盛传哈里里有沙特王室血统,而哈里里父子长期得到沙特资本支持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本质上而言,他们就是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代理人。萨阿德在沙特宣布辞职,这个举动比任何事态都能说明沙特对哈里里家族乃至黎巴嫩逊尼派阵营的关键影响力。有报道称,沙特王室对萨阿德无力控制真主党而任由其做大并甘为伊朗走卒非常恼火,逼迫他辞职以便为其兄长巴哈让路。萨阿德在没有与黎巴嫩总统沟通,也没有和本党高层商量的前提下突然辞职且滞留沙特,让人浮想联翩,也让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与此同时,美联社等媒体还爆料称,沙特也变相软禁了它扶持的南也门总统海迪。沙特这等架势,极易让人联想起冷战期间苏联对其卫星国内政的强势政策。
内忧外患:沙特纵横捭阖四面临风
萨阿德3日在贝鲁特会见伊朗最高领袖的外交事务顾问韦拉亚提,双方相谈甚欢。韦拉亚提随后对媒体称,哈里里领导的联合政府取得“巨大成功”。4日萨阿德在沙特却话风逆转,公开指责伊朗掌控地区国家命运,并指责执政伙伴真主党是伊朗在黎巴嫩和阿拉伯世界培植的“第五纵队”。客观地分析,在沙特出生长大并长期依靠其支持的萨阿德,显然迫于沙特压力而调转枪口并挂靴而去。与沙特对立的阿拉伯媒体形容,萨阿德的面孔是自己,但言辞和目标却是沙特的。
非常蹊跷的是,当天胡塞武装以报复4天前沙特空袭某医院并造成重大伤亡为名,向利雅得国际机场方向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尽管导弹被沙特空防力量用美国的爱国者反导系统摧毁在机场外45公里处,但这是沙特武装干涉也门内战以来首次遭受弹道导弹袭击。而且导弹成功飞行上千公里并示威性地穿越利雅得上空,其射程和精准度都足以构成对沙特腹地核心目标的直接打击,因此,无论对沙特还是国际舆论而言,都引起巨大震撼。
此前,胡塞武装就曾多次用短程导弹反击过沙特目标,并威胁攻击沙特和阿联酋的首都。沙特指责伊朗向胡塞武装提供弹道导弹,伊朗予以否认。胡塞武装12日也强调,锁定利雅得目标的导弹属于“也门制造”。然而,依靠胡塞武装的军工水平和能力,无法制造这种高端军火。此前,沙特就曾揭露伊朗唆使真主党向胡塞武装走私包括导弹在内的武器装备。弹道导弹来袭无疑激起沙特巨大恐慌,深切体会到伊朗及真主党对自身安全利益的威胁已进入危险阶段。对沙特更大的威胁在于,随着“伊斯兰国”武装在叙利亚的系统化覆亡,围绕叙利亚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如果不对伊朗强势反击,沙姆地区伊朗海空军力量的规模化和长期化存在将成为事实;如果伊朗和真主党再腾出手扩大在也门的势力范围,沙特将陷入腹背受敌的战略陷阱。
分析家们认为,沙特同时双向发力,除反制伊朗扩张与渗透外,也有加快王室权力移交的内政需要。新王储穆罕默德不仅是经济多元化改革、宗教温和化改革和领导班子年轻化改革的总设计师和第一推手,也是近三年强硬外交与战略的总规划师和关键实施者,其父萨勒曼国王为了尽快让其上位,不仅为其大树改革者的清新形象,还利用一系列反腐风暴削山头清君侧,扫除一切可能觊觎未来王权的挑战者,由此引发内部特别是权贵阶层的不满。在此情景下,加大对伊朗及其北南代理人的反制,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凝聚国人共识,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打压所有不和谐的声音。
但是,中东局势的复杂性和微妙性超过沙特的驾驭能力,随着伊朗及真主党势力的扩张,以色列与沙特等阿拉伯大国也日益接近,正在地区形成两个跨越民族、宗教和邦交关系的利益轴心:阿拉伯逊尼派国家-美国-以色列轴心,什叶派之弧-俄罗斯-土耳其轴心。如果沙特在持续缠斗中彻底败给伊朗,以色列必然出手遏制伊朗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无限制扩张,届时,中东将呈现新的战争图景。(作者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博联社总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