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医院多举措破解“三长”问题,优质医疗资源明年覆盖16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多年来,看病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三长”——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下称“医管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力求通过深化改革来不断探索方便群众就医举措。尤其是今年3月,医管局出台了《2017年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系统推出了18项改善医疗服务措施、35个服务项目。”10月16日,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党委常委、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苏彦在“喜迎十九大·北京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专题媒体沟通暨驻京媒体医管业务培训班”上表示,这些措施有的是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有的是在全系统22家市属医院推广。
那么,半年多的时间过去,这些举措落地效果如何?
看病更方便
为了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遇到的“三长”问题,医管局推动市属医院创新服务、优化流程。
比如,“京医通”的推出,让患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京医通是医院管理局探索信息化便民、打造“指尖上的智慧医院”的特色项目,包括“京医通”微信公众号、医院现场自助机和诸多医生工作站终端等。患者只需关注“京医通”一个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预约挂21家市属医院的号;也可以到医院通过诸多“京医通”自助机预约挂号。
潘苏彦表示, 除了预约挂号,京医通还可以缴费。今年上半年,京医通自助机端缴费功能已经全部上线,天坛、肿瘤、世纪坛、积水潭、回龙观、安贞、小汤山医院还实现了手机端微信等自助缴费功能。
截至目前,京医通预约挂号平台启动以来,共新建北京通•京医通卡731万张,通过统一平台完成挂号1600万人次(其中微信占40.16%、自助机占47.15%、多渠道取号占12.69%),平台日最高挂号量6.8万人次,实现了114挂号平台和诊间预约的自助机取号。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80%的患者对挂号服务的改变感到满意,认为自助机及微信挂号比以前传统的窗口挂号方便。
服务更精准
为了让患者看病少走弯路,医院管理局还推动市属医院围绕患者需求加大精准服务力度。比如“专病及症状门诊”让患者挂号更精准;“用药咨询服务”让患者用药更精准;“专科护理服务”让患者护理更精准;“日间手术”让患者手术住院更精准;“知名专家团队”让患者就医更精准等。
潘苏彦表示,为解决当前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紧张与浪费并存的矛盾凸显问题,市医院管理局在市属医院探索建立了知名专家团队院内分级诊疗工作模式,通过团队层级转诊方式,使真正需要知名专家诊疗的疑难病患者得到及时诊治,提高专家资源利用效率。
从去年3月以来,宣武医院等15家市属医院知名专家团队已达70个。从团队转诊率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可由专家团队成员诊疗得到救治,仅有不足10%的疑难病患者转诊到知名专家解决,团队整体作用增强,知名专家接诊疑难重症比例有显著提高。
优质医疗资源将覆盖16区
在介绍市属医院改善医疗服务下一步的计划时, 医管局力求通过“区办市管”的形式让郊区和新城患者不进城也能享受优质医疗。
其实,早在2013年,医院管理局就开展了市属公立医院托管区属医院的探索工作。5家市属医院开展了6个院间托管项目,包括:北京市中医院与顺义区、延庆区、平谷区中医院,儿童医院与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世纪坛医院与羊坊店医院及妇产医院与怀柔区妇幼保健院合作项目。
在前期托管基础上,北京市还创新实践了“区办市管”合作模式,即由各区政府、市医院管理局发起,共同委托市属医院作为受托方,向被托管方(一般指各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临床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培训、医院管理等管理服务的一种合作方式。
这就明确了区级层面负责办医职能,市级层面负责全面管理职能,打通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通道,纵向整合了医疗资源。
“目前市属医疗资源已经覆盖了13个区,这13个区里,有些是医院就在该区,有些是托管的方式,”潘苏彦表示,接下来,会覆盖到门头沟、房山、密云等区,力争在2018年前实现市属优质医疗资源全覆盖,服务16区群众。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