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自贸区发展指数发布 上海综合指数最优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19 11:20:5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刘诗萌 厦门报道
厦门投洽会的主会场,各大城市展区鳞次栉比。一众展馆中,简洁的上海展区内,巨大屏幕上的傲人成绩,显得卓尔不群。
作为内地吸引外商投资规模最大的城市,近年来,上海一直走在改革的前线。9月16日,在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财经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发布“上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指数”,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整体情况以及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四个较早建立的试验区进行了评估。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试验田,从诞生之初就承载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从2013年9月27日起,国务院经过了三轮批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1+3+7,共计11个自贸区的格局。我们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完善深化改革方案,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的副校长蒋传海表示。
经过4年的发展,我国自贸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自贸区发展指数显示,我国自贸区综合总指数为80.39,处于较高的水平。分区域来看,上海自贸区指数为81.35,领先于其它三个自贸区,具有一定的先行先试优势,广东、天津和福建分别为80.58、79.71和79.90,后成立的自贸区与上海的自贸区发展差距在缩小,三地自贸区在学习上海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发展特色。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部分,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自贸试验区,尤其是在国际场合,例如2017年G20杭州峰会和2017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总书记专门提出,要推进国际高标准自贸试验区建设,同时,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了把高标准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营商环境建设放在一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民表示。
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推出了一系列的扩大开放举措。2013版负面清单上海自贸区推出了23扩大开放措施,管理措施缩减了95项,相当于新增了110多项利好措施。数据显示,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的外资项目中有将近56%是落在这110多项新拓展的扩大开放项目之后,自贸试验区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扩大开放政策起到了非常核心的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正是因为有各方面的参与,共同的努力,成果还是非常丰富的,设立以后的20个月,自贸区活力不断激发,新注册企业4.8万家,企业注册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特别是外资企业,实到外资167亿美元,这个对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自贸试验区推动浦东经济转型发展,实到外资年均增长到37%,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274家。另外服务’一带一路’的成果也是非常丰富的,以开放为导向的制度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朱民表示。
不过,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中国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王新奎发现,尽管自贸区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吸引外资方面,仍有很大的政策空间。
“自贸区有几大问题,其中核心是吸收外资的问题。我们现在对外资有直接的收益性的激励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土地利益让步、贸易便利等,这个我把它叫做收益性激励,但是这种收益性激励对创新知识全球化来说吸引力有限,外资企业要拓展,收购比新建有效率。自贸区一定要从对外资的直接收益性激励转向间接的体制性激励。对外资的产业导向政策,要从分散的开发区政策平台转移到协同的自贸试验区平台。把吸收外资产业导向政策协同到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平台、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产业供应链增值环节升级的激励政策为手段的政策体系中,尽快形成若干个有强大的全球价值链高端增值家环节集聚功能的世界级城市群。把对外资的监管方式逐步从身份管理转向状态管理,使外资进出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运行的常态。据我所知深圳已经在探索了,不分内外资了,已经在探索了。”王新奎表示。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