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存在寻归属求荣耀,ISIS是如何网络啸聚现实圣战的?

作者:丛培影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16 00:58:53

摘要:有研究通过对被捕的“伊斯兰国”招募者进行调查和询问,得出的结论是极端组织招募者极端化与参战有三个主要动因,分别是:忠诚宗教价值,实现个人价值,获取群体价值。

刷存在寻归属求荣耀,ISIS是如何网络啸聚现实圣战的?

“伊斯兰国”车队撤离(新华/路透)

afc5163cb9ca42dedd272f78ed8d91d6.jpg

8月28日,运载“伊斯兰国”武装人员及其家属的车队驶离叙利亚加拉蒙地区(新华/法新)

134b6cd31b32273acee8e90773174f5f.jpg

“伊斯兰国”武装人员撤离示意图:从黎巴嫩叙利亚边境撤至代尔祖尔(地图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线地图)

丛培影(发自以色列海法)

在人们印象中,极端组织的招募者都是冷血的、变态的、非理性的,他们会斩杀人质,对无辜平民发动袭击,还会引爆自杀性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存在基础就是不断招募新成员,使其参与到战斗中。一般而言,个体实施的某一行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行为动因。“伊斯兰国”招募者极端化与参战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恐怖袭击真的能制造恐惧吗?全球各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应对措施?

“独狼”并非孤立个体,

极端理念让他们获取鼓励和认同

个体极端化的过程极其复杂,他们加入极端组织并投入战斗大多不是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众多的诱发因素中,还是存在着主要动因和次要动因。为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反恐形势,有必要对极端组织招募者参战的主要动因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此前,有研究通过对被捕的“伊斯兰国”招募者进行调查和询问,得出的结论是极端组织招募者极端化与参战有三个主要动因,分别是:忠诚宗教价值,实现个人价值,获取群体价值。研究发现,在和武装分子谈及世俗问题时,他们或者保持沉默或者情绪失控,但当谈及精神和价值层面问题时,他们则会侃侃而谈。这表明极端分子更注重的是内心感受,他们信仰虔诚,将投入战斗视为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却忽视世俗理念和物质追求。通常而言,人们会从物质层面理解极端组织招募者的动因,认为他们精神失常,是严重的极端化和非理性。事实上,这种理解视角存在严重偏颇。招募者并不注重物质层面的得失,他们强调要在精神层面比对手更强大,甚至战胜对手,即使在物质层面做出巨大牺牲也在所不惜。招募者甚至可以为了维护他们坚守的宗教价值,牺牲他们的家庭和亲人。因而,招募者的参战动因就具有了某种内生性,可以转变为更加强大的破坏力。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詹姆斯·克拉珀就曾表示,美国过于低估了“伊斯兰国”的战斗能力,过于高估了伊拉克政府军的进攻能力。问题的根本是武装分子的战斗意愿是难以估量的。

不难看出,招募者参战的主要的动因是意识形态因素及网络联系,即得到持有相同价值理念人的认可和支持,这会强化其头脑中的极端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参战的实际行动。这也意味着招募者需要借助极端行动刷“存在感”,他们更需要得到所忠诚的群体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才真正地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说,招募者迫切需要其他人认可、得到对方的尊重的愿望,只能通过自身的行动得以实现。因此,和“伊斯兰国”关联的“独狼”式恐怖袭击实施者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孤立个体,他们是借助互联网获得了“圣战”的极端理念,并且受到了“伊斯兰国”其他极端分子的诱导和鼓励,他们给予招募者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行动后获得的尊重。

招募者参战动因,

因自身情境而各有不同

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s)研究团队发表的《理解圣战者的白皮书》就“伊斯兰国”招募者的参战动因进行了详细分类,即寻求社会地位、寻求身份认同、寻求复仇、寻求赎罪、寻求承担责任、寻求意识形态、寻求刺激、寻求公正以及寻求死亡。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招募者的参战动因并不相同,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密切关联。比如来自欧美国家的圣战者,他们参与战斗主要原因是获得身份认同。长期以来,他们在欧美国家中面临严重的认同迷失,即他们自身对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抗拒,而产生一种精神空虚,“伊斯兰国”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让其产生归属感。

有研究就表明,英国参加“伊斯兰国”招募者中,大多数都在家庭背景上存在一定问题,并且他们缺少对圣战、甚至是伊斯兰教基本教义的理解。一些青年人认识伊斯兰教的视角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只从公正和非公正的角度来理解宗教。

而“伊斯兰国”的同情者会借助网络和这些孤立的西方青年取得联系,并创造出一种“归属感”,利用网络社交平台频繁与其互动。他们自身并没有学习多少宗教知识,也并不确定叙利亚战场的形势,但他们愿意做出一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强调自己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需要承担宗教义务,应该去捍卫穆斯林群体的文化价值。

西点军校反恐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也认为,“伊斯兰国”的吸引力在于给招募者创造一种持续性的剥夺感叙述,可能在西方国家的特定政策中,也可能在国际舞台上。他们认为,宗教因素不是他们选择加入“伊斯兰国”的根本动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被国内的穆斯林团体排斥在外,为了获得身份上的认同和归属感,被网络上的极端组织同情者、网络和其朋友所“极端化”。

此外,一些从穆斯林国家来的圣战者参与战斗的主要动因,是出于对“逊尼派穆斯林兄弟”的同情,直接动因是打击什叶派的阿萨德政权,他们更多的是寻求刺激和社会地位。此外,也有对所处国家环境深度绝望。他们看到异教的西方士兵穿梭于其国土之上、腐败而又无所作为的政府、不断减少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大的生活压力,这些都促使他们试图通过找到新的精神寄托,摆脱对生活的绝望。“伊斯兰国”的极端理念正好填补了他们在精神层面的空虚,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幻境,承诺找出一条走出无安全、无尊严的道路。

“极端理念”总在寻找新“宿主”,

增强包容性才是反恐根本之道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现实世界中即将走向终点,但它在意识形态领域却引发了巨大的冲击力,且影响深远。然而,这种理念的冲击只是诱发性因素,只有存在一定多合适的“宿主”,也就是众多招募者,极端意识形态才能生根发芽,不断散播。来自全球范围的招募者参战的主要动因存在于精神层面:一方面,个人很难融入到主流社会且和主流社会之间产生严重的排斥;另一方面,出于对经典和教义的片面解读,招募者愿意去承担宗教义务,用行动诠释穆斯林兄弟情义。

现实中,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反对的目标比较多,既反对西方,也反对穆斯林世界的世俗政权,主张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政权。反对西方是极端组织的一个标志性旗帜,但招募者参与极端组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反对西方,而是对其所处社会忽视和不公对待表示怨恨和不满。这些怨恨和不满需要得到化解,否则,他们将会不断积聚,制造出更大的社会撕裂。“伊斯兰国”可能被击溃,但是它所散布的“极端理念”还可以找到新的“宿主”,使全球各国安全形势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为应对上述新挑战,全球各国政府在制定国家层面的青年政策时,需要考虑年轻穆斯林这一群体,目标是使其更好地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让其产生归属感,找到精神寄托,自愿为所在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此外,各国的穆斯林团体也需要反思:他们为何无法让很多年轻人获得宗教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使他们去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者,甘愿参加极端组织鼓吹的圣战?这是内部教阶制度存在问题,还是其所传导理念的方式难以吸引年轻人?总而言之,根本解决之道,还是不断增强同比心和包容度。(作者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以色列海法大学博士后)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