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山泉身陷“一分钱”漩涡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邢云飞 北京报道
由“水源门”事件和“一分钱公益”事件而导致的农夫山泉公关危机事件已经愈演愈烈。
日前,农夫山泉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排除在“第五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选之外,使得这一事件背后隐含的矛盾冲突再次升级。
“一分钱公益”被揭露
8月13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会议邀请了在京的众多媒体参加。按照初始议程,此次会议将宣布“2009第五届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并公布参与此次企业公民的评价标准。然而,在会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该委员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卫华忽然话锋一转,明确表示:根据“六不准”原则,农夫山泉因“水源门”事件和“一分钱公益”事件被指不诚信,将被排除在优秀企业公民评选范围之外。
随后该委员会提供给媒体的新闻稿件中再次指出:“农夫山泉被指误导消费者,被质疑拿消费者钱免税,因此很难成为优秀企业公民,农夫山泉出局也在情理之中。”同时,建议所有参选方以此事件为参照,“要坚决摒弃作‘慈善秀’、‘公益秀’的念头。”
早在此次事件之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曾刊发一篇名为《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被指欺诈,疑拿消费者钱免税》的报道,该报道把还在“水源门”事件中折腾的农夫山泉推上了风口浪尖。
据《公益时报》报道,在2006年被消费者所熟知的“农夫山泉,喝一瓶水捐一分钱”的活动并未完成广告中承诺的捐赠,只是在当年的“饮水思源”项目中向宋庆龄基金会捐赠了500万元,其余均未可查。而农夫山泉从2005年开始销量就已经达到了15亿瓶,也就是说,其可查的捐赠金额只达到了承诺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这笔钱的捐赠目的也遭到了《公益时报》质疑,被认为是用消费者钱避税。《公益时报》指出,早在2002年农夫山泉发起“阳光工程”之时,农夫山泉有关负责人强调“一分钱”是从企业利润这一块挤出来的。但随后农夫山泉有关负责人否认了这一说法,称“一分钱”是以消费者的名义捐献。“阳光工程”的捐献人应该是千千万万的消费者。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每次捐赠都是以农夫山泉的名义进行捐赠,并以此获得了免税发票。
正是基于这一事件,农夫山泉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认定为是“引起社会公众强烈质疑”和“误导消费者”,并因此直接被排除在优秀企业社会公民评选范围之外。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相关人士介绍,按照此次评价体系“六不准”中第六条的要求,“有不诚信公益行为的企业将不能参评优秀企业公民。包括诺而不捐、捐赠不到位、承诺的公益项目不如约履行等等”的企业将不能参加优秀企业公民的评选。
农夫山泉:
这是刻意捏造和歪曲事实
事后,记者联系采访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但对方以“负责人不在”拒绝回应。
就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召开会议的第二天,8月14日,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农夫山泉关于一分钱捐赠活动的声明》。在声明中,农夫山泉有限公司认为《公益时报》以及其关联方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行为“属于刻意捏造和歪曲事实,对农夫山泉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伤害,并着手采取法律行动”。
在声明中,农夫山泉还表示从未报名参与“优秀企业公民”评选,也“不需要哪家机构授予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名头”,并明确表示“怀疑这是一系列经过周密策划的蓄意事件”。
针对于此前《公益时报》所指出的捐款数额不明的内容,农夫山泉方面针对“2006年‘饮水思源’助学活动”进行了说明:2006年,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签署了一份捐助金额不低于500万元的“饮水思源”助学活动,在活动期间农夫山泉总共印制并销售了5亿瓶带有“饮水思源”一分钱活动标识的天然水产品,捐赠款总额为5007563元,上述款项已于2006年12月28日前分次全额汇入宋庆龄基金会指定账户。
社工协会:
这份声明是不全面的
针对此声明,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企业公民委员会认为并不全面。该委员会一位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夫山泉“一分钱”系列活动是从2001年开始执行的,单纯就2006年的“饮水思源”一项活动作出声明是不全面的,公众希望看到的是2001年开始的每年捐赠凭证和善款的使用情况。
该负责人同时认为,对于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用消费者的钱避税”的问题,农夫山泉方面也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据悉,“饮水思源”活动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收到捐款之后给农夫山泉开具了免税发票,那么,这些发票农夫山泉作何用途了?如果恰如农夫山泉所说:每瓶水的一分钱都是通过公众消费捐出的,那么,此捐赠发票的主体就应该是消费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