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直销银行的两年:人间已沧桑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9-01 20:41:28

摘要:从2015年11月,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宣布,合资开办一家直销银行独立子公司,到近日百信银行宣布获批成立,整整走过了足足两年,这两年对在互联网冲击下正在发生地壳裂变的银行业而言,百信银行的筹建者们甘苦自知,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直销银行的两年:人间已沧桑

冉学东

从2015年11月,中信银行和百度联合宣布,合资开办一家直销银行独立子公司,到近日百信银行宣布获批成立,整整走过了足足两年,这两年对在互联网冲击下正在发生地壳裂变的银行业而言,百信银行的筹建者们甘苦自知,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这两年里,其实竞争者已经开始寻找模式,形成规模,并产生盈利。再联想到前一段几乎所有成规模的银行都宣布与声名显赫的互联网巨头“BATJ”合作,则百信银行被寄托的众望和所承担的使命就更加沉重。

直销银行的根本意义是“直销”,它主要是区别于传统银行大量开设网点,几乎不设营业网点,只通过信件、ATM、电话、互联网等远程通讯手段开展业务的银行。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则直销银行几乎就是和互联网银行不分伯仲,或者互联网银行就是直销银行的一种。

在中国目前直销银行的探索中,主要是银行自己成立一个直销银行部门,或者事业部,从2013年开始,国内的大多数银行已经开始探索直销银行,数量也有几十家之多,但都是银行内的部门,独立法人的直销银行目前还只有百信银行一家。

总的来讲,也许是因为时间太短,也许是因为其他复杂的体制内外因素,目前许多银行探索的直销银行,还远远谈不上成功,有论者的概括是“定位不清晰、产品同质化、创新程度低、缺少竞争力……”

最近笔者听过一个论坛,其中一个银行董事长就说,在中国的体制下,事业部制很难成功,前几年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建立事业部制,但最终都消失了,现在大家不提事业部制了,什么原因?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统一、中心、集中等可能是目前最适用的组织模式,那么由此可见部门制或者事业部制的直销银行步履维艰。

直销银行的要义就是要避免传统银行大面积铺设网点,所形成的管理上信息传导路径过长、成本过高的弊病,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服务灵活将单客成本压至最低,从而形成较高的毛利率,同时极限增加客户数量,分摊成本,从而形成规模效应,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百信银行未来最大的看点是百度海量客户的导入,有了海量客户,百信银行就可以推送标准化产品。百度基于搜索和各种应用的场景是未来客户业务生长的根基,比如百度旗下的齐家网等就是突破口,基于用户消费生活行为而形成的大数据和云计算可以让银行业务爆发,而目前百度正在毕其功于一役的人工智能,将让百信银行的未来更具想象力。

然而正是这两年,其他互联网巨头在直销银行上的探索已经硕果累累,具有先发优势。

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披露的2016年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为520亿元,同比增加424亿元,增幅440%,其中,各项贷款余额308亿元,同比增加269亿元,增幅697%。全年营业收入24.49亿元,同比增幅近10倍。在开业的第二个完整年,微众银行扭亏为盈,录得净利润4.01亿元。

其中,截至2016年末,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1987亿元,每笔平均放款约8000元。主动授信超过7000万人,开通用户超过1500万人,覆盖面达31个省、市、自治区,567座城市;管理贷款余额517 亿元,与25家金融机构合作。而今年8月微粒贷的贷款余额已经突破1000亿,速度相当惊人。

阿里巴巴旗下的网商银行2016年营业收入达26.4亿元,净利润约3.2亿元。网商银行资产总额约615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313亿元,增幅103%。其中,贷款余额约329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256亿元,增幅351%,占总资产的53%;应收款项类投资170亿元,较2015年末下降40亿元,降幅19%,占总资产的28%。

截至2016年末,网商银行负债规模573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310亿元,增幅为118%。

微众银行是2014年末开业,网商银行是2015年6月成立,他们成立的时间大概只有两年。

也许有人认为把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同百信银行相比不合适,因为他们否认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属于直销银行。但是笔者则认为,至少在不开设网点、降低成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包括互联网场景、大数据、云计算、现代支付技术方面,他们是一样的,是这三家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核心本质特征。

从这个角度看,百信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互联网化的一个试验田,其实已经是后来者,先行优势尽失。互联网直销银行的竞争是真正基于数据基础和精准计算基础上的服务,而在这个领域传统银行非常陌生,这才是百信银行需要更加警惕的。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