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掌上江湖十年考

作者:黄兴利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7-28 23:23:55

摘要:2007年1月9日,乔布斯推出全球第一代iPhone手机,正式开启了智能手机触屏时代。而自当年6月29日iPhone发售至今,iPhone上市已整整十年有余。市场竞争残暴,经过多年格局重构后,三星、苹果失宠,截止到2017年,华为、OPPO、vivo的中国智能手机军团开始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掌上江湖十年考

黄兴利

江湖夜雨十年灯。对于全球智能手机产业链来说,在这片执掌江湖上,苹果是一盏闪了十年的灯。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推出全球第一代iPhone手机,正式开启了智能手机触屏时代。而自当年6月29日iPhone发售至今,iPhone上市已整整十年有余。

市场竞争残暴,经过多年格局重构后,三星、苹果失宠,截止到2017年,华为、OPPO、vivo的中国智能手机军团开始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像是一个缩影,让世人可以观察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快与痛。十年光阴流逝,中国手机制造商已经精通于制造出高质量的手机,并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中占据绝对优势,但与此同时,要打造出真正创新性、引领行业性的产品,真正在全球智能手机生产链上攫取最大程度的利润,而非仅以微利支撑行业发展——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走的路程似乎还很远。后浪尽管阵阵翻起,前路却尚晦暗不明。智能手机这块掌上江湖,谁又会是下个十年的一盏明灯?

苹果式微

德国市场调查公司Statista日前公布的iPhone相关数据显示,上市十年iPhone一共卖出了12亿台,销售收入高达7380亿美元。而iPhone较高的利润率为苹果带来的利润至少有1000亿美元。除此之外,有数据显示,苹果在2016年的销售额为216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iPhone。

iPhone正式入华始于2009年。当年1月,我国3G正式商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化的换机潮掀起,三大运营商开始借鉴欧美模式,加大终端补贴,大范围推广合约定制机。当年10月31日,iPhone3G和iPhone 3GS两款手机正式借道中国联通在中国市场发售。随后在2010年,颇具苹果划时代意义的机型iPhone 4引爆中国市场,上市几个月后依然“一机难求”。

以iPhone入华为契机,令中国联通在3G时代成功“圈地”。按照瑞银的数据,在2010年,有5%-10%的中国移动全球通客户签约联通的3G服务,而到2011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5%-20%左右。可以说,这其中iPhone功不可没。

在中国的高端手机市场,苹果的寡头垄断地位逐渐形成。与此同时,3G时代的到来,给披着多年“低端”、“山寨机”外衣的中国手机厂商们打开了新的市场大门。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通过定制手机特别是千元定制机,迅速抢占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

但在多年之后,缺少爆品已经成为苹果增长乏力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苹果2016财年营收达到2156亿美元,低于2015财年的2337亿美元,下降9%,2001年以来苹果第一次整个财年业绩出现下降。

更令苹果高层意外的是,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金字招牌正不断褪色。今年5月,苹果发布的2017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苹果在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14%,成为苹果内部唯一出现营收下滑的市场。而这已经是苹果在这一市场遭遇的第五个季度的营收下滑。这一颓势与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与市场份额缩水紧密相关。

流水的手机主角

2007年初第一代iPhone发布时,诺基亚时任CEO曾如此表示:“苹果不会对诺基亚造成任何影响,诺基亚专注做手机很多年,同时又有满足任何价位和需求的产品线,而苹果仅仅只有一款产品。”

作为彼时功能机时代的绝对霸主,诺基亚的盲目自信在此时看来颇令人可惜。没有把握住智能机更新换代时机,这一战略性失败让曾经的芬兰手机巨头轰然倒塌。

2013年,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被以7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微软公司,后者获得了诺基亚智能机方面截至2016年10月、功能机方面截至2023年10月的手机品牌使用权。随后功能机相关业务在2016年5月被微软出售予鸿海旗下富智康和HMD。除此之外,HMD还获得了在10年内生产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授权。

墙头变换大王旗。在智能手机巅峰位置盘桓的,并不是只有诺基亚一个。

自2007年推出第一代iPhone以来,苹果曾独享了很长一段一人独大光阴。那段时间,不管是以苹果、HTC为首的高端派几乎垄断了中高端手机江湖,还是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中国厂商逐利中低端市场,三星的表现都尚不足以站在市场的聚光灯下。

但在2012年,三星终于撕下低端、功能机标签,正式揭开智能手机江湖中的“三星时刻”。2012年三季度,三星的Galaxy S III凭借1800万台的销量首次超越苹果的 iPhone 4S的1620万台,成为新的智能手机销量冠军。此后,苹果与三星之间关于第一的销量之争就呈现胶着态势。

三星对于苹果的超越,或者说苹果对于天花板的突破乏力,在今年7月初再次以数据凸显。据三星电子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初步核实今年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大增72%,达14万亿韩元(121亿美元),超过了2013年第三季度创下的最高纪录10.16万亿韩元(88亿美元),实现史上最高利润。相比之下,苹果二季度的营业利润预期为105亿美元,三星已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

再到中国军团

如果仅以智能手机出货量作为衡量标志,随着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国产手机品牌已经站到了行业的绝对高度上。

2016年,华为、OPPO、vivo以高增长强势占据了全球手机出货量前五中的三席。今年一季度,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所占份额从去年同期的24.6%小幅下降至24.5%,苹果所占份额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15.3%。而中国厂商华为、OPPO、vivo则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增长分别至8.2%、5.5%和4.3%。

如果拿智能手机市场龙头的变换作为前车之鉴,那么,对于突然爆发的中国手机厂商来说,残酷真相应该是:数字并不能代表一切。

在今年年初销量冲高至中国互联网手机销量冠军位置后,荣耀CEO赵明曾如此公开表述自己的矛盾心情:“我看到这个结果更多的是惶恐,是不安,因为过去几年里众多闪亮的名字成为第一之后,迅速滑落,似乎这个市场上的第一是用来被超越的。”

在荣耀冲高至这一位置之前,小米已经在中国互联网手机圈内独领风骚数年。

除了小米之外,最应该引起行业惊醒的例子,就是3G时代的“中华酷联”。作为国产手机执牛耳者,这4家企业一度风光无比。曾经趁着3G正式商用东风,在三大运营商加大终端补贴、大范围推广合约定制机的背景下,“中华酷联”以千元定制机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造就了一时辉煌。

然而,得之东隅,失之桑榆。“中华酷联”当年以低端机型赢得了销量同时却失去了口碑,他们的手机在用户心中逐渐被贴上了“低价、粗糙”的标签,随后在最近几年的时间内,以其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费劲心力想要撕掉这些标签。

要销量还是利润

尽管早在2016年初就有手机制造商提出智能手机行业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但口头的喊话并不能挡住整个行业的出货量在去年一年内狂飙突进,这也一度引发业内对于手机市场库存危机的担忧。

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随后国产手机出货量一直狂飙突进,在2016年约14.7亿部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国产手机以4.7亿部出货量占了超过三成份额。

耐人寻味的是,销量似乎成了一剂令国产手机行业都为之倾倒的兴奋剂。不只是厂商,从媒体报道也能看到,大家对手机厂商的评判标准也更多是通过销量来体现,出现了“以数字论成败”的怪圈。

然而,销量表面的繁荣与旺盛生命力似乎消解了本应该引起行业严肃讨论的问题:那就是销量是否能代表口碑?急速冲销量是否真的代表企业的赚钱力?

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营业利润为537.72亿美元,其中苹果利润为499.97亿美元,占比高达79.2%;三星利润为83.12亿美元,占整体利润的14.6%;与之相比的是,中国前三大智能手机生产商的利润占比总和仅为4.4%:其中华为营业利润为9.29亿美元,占比1.6%;OPPO营业利润为8.51亿美元,占1.5%;vivo营业利润为7.32亿美元,占比1.3%。

“一部手机赚30元,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在2014年春天的一次内部讲话中,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如此敲打华为消费者BG。而在2017年年初的华为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任正非也公开指出,作为终端制造公司,必须要有利润,而且利润一定要有现金流。

对于国产手机行业而言,在产业链中量多利少的尴尬地位其实不容回避。

“缺芯少屏”一直是国产手机行业多年的软肋,去年年底至今年以来,国产手机掀起一波涨价潮,背后的推手就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存储芯片等上游零部件供应紧张引发的涨价潮,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元器件供应商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从三星电子7月7日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看,初步核实营业利润同比大增72%,销售额同比增长17.8%,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三星之所以能取得这份“盈利惊喜”,得益于零部件业务的驱动,半导体、面板业务贡献了近八成利润。

另以芯片供应商高通为例。在高通发布的截至9月25日的2016财年第四财季财报中显示,高通第四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51%,营收同比增长13%,均超出了市场预期。这主要受益于与中国智能手机厂商新签的专利授权协议,和在中国手机芯片业务销售量的增长。

业内分析指出,芯片、屏幕、内存、闪存、摄像头芯片等重要元器件几乎都来自于国际大厂,占据了超过五成以上的成本,在国产手机摆脱元器件依赖症之前,利润大幅提升几乎是个伪命题。

智能手机的未来?

智能手机演变十年后,曾经被用户认为又卡又难用的Android手机在体验上已经与苹果系统差异越来越不明显,而不同品牌之间的智能手机也越来越难以区分,就连近年来推出的多款iPhone也都被指“换汤不换药”,同质化态势明显。

站在十年的节点上,在众多手机从业人士看来,一个新的变革期已经到来,而2017年将是整个行业的转变年。

全面屏被指是智能手机领域最大的一个变革之一。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曾公开表示,全面屏手机是未来10年的方向,今年会有全面屏手机大战。

实际上,自三星在2011年首次推出大屏手机以来,手机屏幕近年来一直都在往大尺寸方向发展,但屏幕过大时不利于用户操作和体验,所以发展到5.5寸后,屏幕的尺寸增加开始缓慢。在整机大小不改变的情况下,减小手机屏的边框,长宽比例增大,增加屏占比,可以让用户拥有更大屏幕的使用体验。

截至目前,三星Galaxy S8/S8、LG g6、金立s10以及小米mix等都相继推出了全面屏手机,还有华为、夏普等也都表示将发布全面屏手机。除此之外,有消息称,今年秋季要发布的iPhone 8也将会采用全面屏设计。一时间,整个手机圈都在发力全面屏设计。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近两年,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开始不断涌现,以越来越猛的势头开始占据市场。从全球来看,无论是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还是国内的BAT、华为等企业,都在积极布局。

在智能手机圈,人工智能也从去年起成为热门话题。除了早已入局的苹果语音助手Siri外,国产手机厂商也开始试水,以华为为例,其在去年年底发布的荣耀Magic上初次试水智慧系统,华为终端负责人余承东也公开提出华为手机的发力重点,并直指未来人工智能最有效的载体就是“人工智能+智能手机”。

在三星年初推出的S8系列上,三星的Bixby也首次亮相。这枚在S8系列机身侧面的实体按键,简单一按即可启动,只需要使用声音即可向Bixby下达指令,开启手机各种应用程序及功能。

业内分析指出,加载人工智能的手机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深度学习,越来越贴合用户习惯。不过也有声音指出,未来智能手机一定会被取代,而且取代它的一定是人工智能或者是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硬件。

责任编辑:于玉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