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田导演日本战后最大破产案 均胜百亿竞购市场入场券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17-06-30 17:43:04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孙斌 北京报道
高田的创始人高田武三在创立高田之初曾说过,“如果安全气囊出了问题,高田就会破产。我们不想走上这个危险之桥”。但现在,时间成了毒药,他的后人已将高田推进了坟墓。6月26日,高田公司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适用《民事再生法》进入破产保护程序。东京证券交易所表示,高田股票将于7月27日退市。6月26日当天,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均胜电子(600699.SH)即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百得利(KSS Holdings,Inc)将与日本高田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拟以不高于15.88亿美元的资金,收购高田公司除硝酸铵气体发生器业务以外的资产,包括气囊、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等。
600亿债务VS 60亿净收
6月26日外电消息,因气囊问题,成立于1933年的全球第二大安全气囊供应商高田公司负债总额目前已超过了1万亿日元(约614.5亿元人民币),将向包括三井住友银行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申请过桥贷款,这也使得高田成为日本二战结束后最大规模的制造业破产案例。
据高田公司自称,气囊的召回与修理完成率日本国内超70%,美国只有36%左右,其他国家的情况没有掌握。据悉,作为召回对象的车辆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亿辆。业务重组后留下的公司,将供应气囊修理套装等持续至2020年3月。
6月27日东京媒体披露,高田公司当日在东京召开定期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由包括董事长兼社长高田重久在内的6人连任董事的议案。这将成为重组工作有眉目之前的临时经营班底。高田将在全面磋商重组方案的同时,加紧召回目前仅完成日本国内约七成、美国三成多的安全气囊。
尽管高田善后折射了典型的本土思维,但不容否认的是,高田业务板块中,中国市场的价值不容低估。资料显示,2016财年中中国是高田公司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单一市场,贡献的净收入为1010.85亿日元(65.4亿元人民币),2015财年同期为856.03亿日元(55.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8.1%。
均胜的算盘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压死高田的稻草不是其自身的盈利能力,而是潜在的召回费用导致的巨大损失。
高田事件的起因是该公司在充气泵内使用爆炸性的化学物质硝酸铵,从而使汽车的安全气囊在碰撞后自动展开。当暴露在高温和潮湿的空气中时,这种化学物质会变质并迅速燃烧,从而炸开金属筒,并飞溅出金属碎片。相比于其他安全气囊生产商所采用的硝酸胍推进剂,高田公司所使用的硝酸铵只不过是硝酸胍的合成原材料之一,成本低廉不言自明。
十年间,全球超过5000万辆的汽车因为高田气囊进行了召回,这部分费用汽车主机厂商打算在尘埃落定后与高田来个一笔勾销。此前,包括日系车企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在内的几大车企一致发声:将很难收回高田相关的大部分成本(日语原译),仅本田在2015财年用于质量问题方面的支出就达到2800亿日元(约合160.43亿元人民币)。
自2015年后,日本几大车企不断切割与高田的关系,包括本田、丰田……陆续宣布不再使用高田的气囊,这对于高田家族试图翻盘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断了高田家族折腾的念想。
此次,均胜电子通过其子公司收购了高田气囊的优质业务,并保留了与高田气囊客户集团的合作,而高田气囊要拿这笔钱去偿还由汽车厂商垫付的债务。说穿了,均胜要的是高田的工厂、技术专利、工人、与之匹配的客户,原来产生债务赔偿的气囊发生器部分继续留在高田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巨大的债务危机。
均胜电子方面表示,“通过对高田公司主要资产的收购,KSS将实现产能有效扩充并满足新增订单需要,同时将进入日本市场和日系整车厂商供应体系。高田现有的主、被动安全技术也对KSS是进一步补强。”
高田之于均胜,说穿了就是产能和市场。即便去年KSS获得高达50亿的订单,可是如果新建工厂来扩产的话,对于均胜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如能接盘高田气囊的生产能力和专利,那么均胜不仅获得的是快速的变现能力,更是高田家族几十年来辛苦经营和持续下来的厂商关系。
蛇吞象的世界观
据《华夏时报》记者掌握的信息,6月均胜电子旗下的德国普瑞公司已开始为奔驰新型48V微混动力车提供电池管理系统(BMS),德国普瑞是除了KSS之外,5年内均胜并购的四家海外公司之一。为什么又是均胜?是因为全球范围内能提供48V系统关键部件的供应商除了普瑞公司,还有博世、大陆、德尔福、法雷奥等汽车零部件巨头,在电子元器件细分市场上中国人已开始分庭抗礼了。
均胜的野心不仅于此,当下高田的潜在收购者仅剩KSS和瑞典的奥托立夫,占汽车安全市场40%份额的奥托立夫,显然想拿下高田成为一个垄断的巨头;而均胜则力图通过这场收购,获得争抢世界第一的入场券。如果成功收购高田,KSS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商。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内对均胜电子的评价是:“这家中国企业虽然没有特殊技术优势,但擅长收购,通过各种类型的零部件实现了增长”——2011年,均胜电子当年营收只有14亿;2014年均胜电子收购德国群英,当年营收迈入70亿;2016年均胜电子收购美国KSS和德国TS,营收迈入200亿;2017年如果均胜电子顺利收购高田,总营收可能高达700亿。
业内咨询公司IHS分析认为,均胜的并购扩张实际是用资本溢价募资进行扩张,从而获得行业内的竞争优势。目前来看,蛇吞象的故事不会结束——6月底,吉利刚给中国车企做出了好榜样。
责任编辑:于建平 主编:赵云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