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A380升级至plus版本 激活潜在订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潇雨 北京报道
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下称空客)终于决定为其销量未达预期的空中巨无霸客机A380提供一个全新的升级方案,以期可以激活更多潜在的订单。
这个被命名为“A380plus”最主要的变化便是对目前A380所使用的盾牌型翼梢小翼的构型进行了重新设计。新款翼尖小翼高度约4.7米,以翼尖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高度3.5米,下部高度1.2米。
翼梢小翼早已经被飞机制造商所广泛采用,并且经过实证其对提升燃油效率具有积极地作用。空客方面表示,A380plus这款看起来更加巨大的翼梢小翼配合对机翼做出的改进,将为这款推向市场超过10年的机型带来最多4%的燃油节省。
为了能够更大程度引起航空公司的兴趣,空客还为飞机的内部空间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方案,这个新的客舱升级包对客舱布局进行了优化,缩减了此前占据较大面积的前舱楼梯尺寸,将机组和乘务休息室合二为一。这样一来机内空间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从而在机身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更多座位数量。
根据空客提供的可选择升级方案,新版的前舱楼梯将可以为飞机带来新增的20个座位;新的机组休息区设计方案可以提供3个座位的额外空间;改进后的后舱楼梯设计可以增加14个座位,同时增加两个食物推车以满足客量增加后服务的需求;而移除上层客舱壁板储物空间可以带来10个座位空间的提升。
当然还有一项颇有争议的变化是将主舱经济舱座位布局变为每排11个座位,超级经济舱每排变为9个座位。空客方面表示,得益于A380格外宽敞的主客舱横截面宽度,座椅厂商能够进一步优化其座椅设计,从而在并不改变座椅本身宽度的前提下新增额外的座椅空间。
同时,A380plus还将最大起飞重量提升至578吨,使得航空公司即使选择完全的客舱升级方案之后,在载客量增加80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目前的最大航程8200海里。如果保持原有的内饰布局,则航程可以比目前增加300海里。
根据空客发布的数据,在经过一系列改进之后,原本拥有单座成本优势的A380客机将进一步降低13%的单座成本,这样的数据对于利润微薄的航空公司而言显然应该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然而A380在投入运营十年之后在订单量上远远未达到空客的预期。根据最新的订单数据,目前A380总订单数量为317架,已经交付213架。而比A380晚些推出的A350XWB系列双通道远程宽体客机则已经获得超过800架的订单,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衬了一直被视为天之骄子的超大型客机目前所处的困境。
此前空客在A380的升级选择上一度进退维谷,目前占到总订单数量将近一半的最大客户阿联酋航空从两年前就开始呼吁空客推出A380的改进机型,但这个按照空客惯有命名方式可能被称为A380neo的机型一直未能被空客列入到公开的计划之中,但从目前A380的设计方案中实际上可以看出空客早已经为此做了长远的规划。
“目前的A380机翼面积相对于机身尺寸而言太大了,所以空客完全可以在不对机翼做出大改动的前提下将机身进一步拉长,这显然是在设计之初就有所考虑的,”一位航空工业资深研究分析人士此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但问题是这样的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制造商也会权衡这样的投入对于并不赚钱的机型而言是否值得。”
空客在这个问题上的谨慎完全可以理解,即使实力强大到如波音、空客这样顶级的航空制造企业,对于新机型的项目都是极为谨慎的,不仅要考虑到市场与客户,同时还需要考虑到自身内部资源的分配以及行业的变化趋势,即使对于现有机型的改进也是如此。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波音为了应对空客率先推出的单通道改进机型A320neo,在犹豫一年之后依然选则对其现有的737系列进行改进而不是推出全新的机型,这其中涉及到研发周期和市场空间的变化等诸多因素。
然而空客显然也不会任由A380这样一款代表着欧洲航空工业水准的标志性产品就此沉沦下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一方面先降低产能,在这个过程中对机型进行“简单而有效”的技术升级从而吸引到新客户的注意。
按照目前积累订单的数量和增加新订单的速度,A380的生产线并不足以保持每月最初设计的2.5架产能,此前空客已经放慢了生产的进度。而在不久前举行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年会期间,空客机型项目执行副总裁迪迪埃·艾瓦(Didier Evrard)在接受包括《华夏时报》在内的记者采访时透露,“A380的生产速率可能不得不降低到每月一架的水平”,空客预计今年将生产15架A380,但今年如果不能在订单问题上得到改善,明年产能将降至12架。
但在空客民用飞机客户事务首席运营官雷义(John Leahy)看来,A380仍将是空客长期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个计划仍将持续运转20年、25年或者是30年左右。”
这也是空客此次推出A380plus的主要原因,雷义表示,“A380plus计划将会是我们这款标志性飞机的一个新阶段。”
责任编辑:于玉金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